來源:中國工業報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首次從國家戰略層面描繪建設制造強國宏偉藍圖,對順應新常態,對當前的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體現了戰略所需以及當前所需。該規劃有望于近期正式印發。”3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召開政策例行吹風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就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 《中國制造2025》有關情況做出介紹。
推進工業由低到高跨越發展
蘇波指出,與以往制定的許多產業發展規劃戰略相比較, 《中國制造2025》有所不同。它不是一個一般性的行業發展規劃,而是著眼于整個國際國內的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變革的大趨勢所制定的一個長期的戰略性規劃。 《中國制造2025》不僅僅要推動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健康穩定發展,還要實現在應對新技術革命的發展當中,實現高端化的跨越發展。
蘇波表示, “我們不把它作為一個常規性的行業規劃,比如說 ‘十三五’、‘十四五’這樣一個規劃來看待,而是起了 《中國制造2025》,類似于德國工業4.0這樣技術性的名稱,就是要體現我們與以往規劃的不同點,這個不同點就體現在它的戰略性、長期性,以及對新技術革命的應對措施,把它作為重點”。
蘇波指出, 《中國制造2025》的創新性,與傳統規劃相比,有幾個突出特點。一是通篇貫穿了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內容,不論是在指導思想,還是任務或是在發展的重點領域,以及一些產業發展技術路線的藍皮書,都突出了中國在制造業大國向強國轉變的途徑當中,要充分體現新技術革命的影響,要與世界同步。雖然中國的制造業在某些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甚至在一些重要領域達到了引領世界發展的水平,但從總體上講,我國仍處于工業2.0、3.0階段,與德國、美國這些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所以,通過 《中國制造2025》,實現從工業2.0、3.0到4.0跨越式的發展,這是與傳統規劃的性質、內容以及它所包含任務的主要不同點。
二是更加突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 《中國制造2025》中,相關部門始終把創新作為核心競爭力,當前中國制造業的產能巨大,所以產能的擴張不是主要目的,最主要是創新,創新再創新,縮短在高端領域與國際的差距。
三是在規劃的內容和實施上采取了重點突破戰略,即是實施五大工程。《中國制造2025》未來如何落實、如何推動,就是要從這五個方面來解決核心問題,包括要實施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等。目前,一些重大工程已經啟動,如核高基、互聯網、數控機床、大飛機等專項,未來相關部門還將會推進一些新的專項來啟動,進而提高我國整體裝備制造業水平。
任務更加復雜和艱巨
德國工業4.0的提出,為全球制造業發展開啟了一個全新視角。而在中國即將實施 《中國制造2025》之時,同為制造業大國,人們也愿意分析和比較中德兩個戰略規劃的異同之處。對此,蘇波回應指出,兩者都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針對制造業發展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戰略舉措。
而差異化則在于,德國制造業具有強大的技術基礎,所以它直接實施工業4.0,在兩化融合,在信息化推動 “互聯網+”各方面具有優勢,而且產業技術比較好。中國是在工業2.0、3.0和4.0同時推動的情況下,要實現我們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還要實現在高端領域的跨越式發展,任務就比德國實現工業4.0更加復雜、更加艱巨,但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最重要的目標是一樣的。
此外, 《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不完全等同于德國工業4.0。德國工業4.0是瞄準新一輪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而 《中國制造2025》則是從始至終貫穿著應對新科技革命、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思想理念和措施,但它不是專門為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制定的規劃,它還要顧及到規模龐大的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還要顧及到中國整個產業的創新能力的提升,所以在未來的 《中國制造2025》 “1+X”的規劃體系里,相關部門將專門制定一個跟德國4.0相類似的,能夠落實 《中國制造2025》總體理念和原則的規劃,如智能制造規劃,或者兩化融合規劃等,這個規劃是跟德國工業4.0完全一樣的。
高端發展仍是當務之急
在吹風會上,針對 “一些企業低能低效,占用了更多的社會資源,如何使這些企業合理有序地退出市場”問題,蘇波指出,政府相關部門通過制定規劃引領企業高端發展,縮短跟國際的差距,這應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
中國制造業有龐大的產業基礎,其中有很多企業是一般制造業,它的技術水平、生產能力和產品都是普通的。對此,政府相關部門希望,任何企業都應當不斷地創新和進步,包括普通企業,比如服裝、紡織等。同時,在提高過程當中,利用公平的市場競爭促使新的有競爭力的企業不斷成長,使那些落后的、節能效果差的、能耗高的、不利于環保的企業逐步淘汰,這要依靠市場準入標準和淘汰落后措施,不斷促進這些企業的轉型升級。
蘇波指出,近年來工信部在十幾個行業,尤其是高能耗行業產能過剩淘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是規范市場秩序和整個產業標準。工信部發布了六十多個行業的準入標準,這些準入標準主要是從節能、環保、安全、資源利用率以及技術方面制定了明確的標準,通過采取市場的辦法,把達到標準的企業向市場公布,沒有任何指令性或者審批的職能,公布以后讓這些企業得到市場的認同,沒有公布的企業由于不達標,在市場銷售、市場信譽方面會造成損失,會形成壓力。幾年下來,市場準入標準推動了這些企業的產業升級,也逼迫一些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自我淘汰。堅持發揮這樣的機制作用是市場條件下的一個最根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