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突然轉冷以來,消費者在對未來的強烈擔憂下,出現了“謹慎”的消費偏好和消費行為。在危機時期,了解現階段中國消費者的傾向,根據企業自身所面對的目標消費群體進行深入的消費心理分析,并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是企業能否打動錢包縮水消費者的必修課。
中國市場的希望
經濟危機的不斷深化以及長久以來的國內消費需求不足,共同作用于消費方面。但是與全球和亞太地區消費者消費信心相比,中國消費者信心仍然比較積極。
中國消費者當前的消費信心下降,更多地出于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包括就業前景和股市低迷兩方面。通過分析消費者信心的影響因素數據,可以看出,在股市和就業方面信心的大幅下滑是導致消費信心下滑的兩大重要因素。
中國消費者三大變化
第一,對未來消費持謹慎態度
中國消費者當前的消費意愿其實并未削弱,消費需求仍然強勁。但伴隨對未來的擔憂和焦慮情緒增加,消費者對未來消費持謹慎態度:有60.1%的消費者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減少自己的隨意性支出。
而這種消費心理也在大范圍蔓延。中國消費者有較明顯的“從眾”傾向:即使是對未來持樂觀預期的消費者,自身的消費行為也容易受到他人消費習慣影響。比如:杭州、北京等各地的網民發起“百元周”活動,號召全國各地的網友將每周支出控制在百元以內。
第二,謹慎需求的特點
消費謹慎的一系列表現包括:預算緊縮,控制非必須消費,價格敏感度上升,消費決策更理性等,以及減少不必要開支、較大額度的非必要開支,如:消費休閑娛樂和旅游等,成為首當其沖被削減的項目。
但消費者的娛樂休閑需要仍然存在,尤其是在消費者經歷了一段時間緊縮開支的生活后,娛樂、放松的需求反而會激發,但會選擇花費更低的方式進行娛樂。
產品選擇上,性價比、耐用性因素更受重視。在能滿足基本需求的情況下,消費者降低消費檔次,選擇更經濟實惠的可替代產品,甚至自己動手DIY產品。同時更注重產品的耐用性、多用性:具有多種功能的產品會比單一功能的產品好賣,而耐用且比較容易維修的產品更會受歡迎。
第三,選擇低成本的渠道
購買渠道和方式發生改變:對價格的高度敏感促使消費者轉向成本更低的渠道購物。由于消費者相對偏好一些低價格的品牌,因而購物地點可能會由以前相對高檔的商店轉向比較大眾化的商店,比如:大型超市、折扣店等。而近年來發展較快的互聯網購物由于為消費者提供方便的價格比較,和較低的售價,業務量在金融危機之后顯著上升,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當前的重要購物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