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期待的Apple Watch智能手表將于4月24日在美國和其他8個國家開售,盡管價格高達349-17000美元,依然讓可穿戴市場充滿期待;
谷歌近日申請了一項新專利:一款可穿戴設備通過掃瞄偵測被“標記”的癌細胞后,可用物理方式將其消滅;
倫敦近日展出了一款被稱作Ritmo的孕婦帶,可通過環繞在孕婦腹部的13個檢測胎兒心跳的聲學和心電圖傳感器,以及跟蹤胎兒蹬腿、收縮以及其他動作的運動傳感器,實時將信息傳遞給準媽媽……
國外可穿戴設備大佬云集,來勢洶洶,國內可穿戴設備的研發廠商卻多為新創型公司和小微企業,他們該如何突圍?近日在上海召開的智能穿戴產業交流會上,不少業內精英和專家達成共識:國內可穿戴設備需要在傳統與新異中突圍,并時刻撐起專利的保護傘。
兼顧“立異”與“傳統”
華為智能手表Huawei Watch 3月1日在2015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發布。與Apple Watch采用方形表盤不同,Huawei Watch采用圓形表盤、藍寶石屏幕。華為終端首席執行官余承東表示,Huawei Watch可以看到社交網站的信息,也可以用Google Now進行語音對話,這款手表還有多種表帶可供搭配,盡量讓不同的人找到合適自己的款式。
除了智能手表,華為當天還發布了新一代智能手環B2、智能耳機N1。B2手環比前一代B1升級了6軸傳感器,能識別走路和跑步等運動模式,并可監測睡眠。B2手環防水防塵,正常使用可運行5天,待機12天。運動監測智能耳機N1沒有6軸傳感器,只有一個加速計,也可測量步數。N1耳機有4GB儲存空間,其內置電池可供用戶使用3天,并可支持5小時通話。
“我們通過10萬份用戶調研發現,近90% 的用戶認為可穿戴設備‘太丑了’,不好看、不舒服、不耐用是大家普遍反映的穿戴體驗之‘殤’。”果殼電子副總裁于海東認為可穿戴設備首先要關注“飾品屬性”,需要尊重傳統審美觀。
據介紹,2014年10月果殼電子就推新發布果殼智能圓表。在智能圓表面世之前,該公司收集了上一代產品用戶的十余萬份調查問卷,發現大多數用戶傾向于傳統的圓表形態。果殼電子應需而動,耗費巨資開發圓形屏幕,同時解決了目前智能手表必須抬手或點按屏幕才能亮屏顯示時間的問題,再配以優質表帶,從外型上牢牢抓住了用戶眼球。在應用方面,果殼智能圓表也足夠開放。
傳感器“暴長”成堅強助手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HS的預期,消費者對各類可穿戴設備的強勁需求將使應用在可穿戴設備中的傳感器出貨量激增,預計從2013年的6700萬顆增長到2019年的4.66億顆。此外,由于每款可穿戴式設備中的傳感器數量不只一顆,傳感器的種類、功能用途也多種多樣,所以可穿戴傳感器的成長速度將會遠高于可穿戴設備。
“在可穿戴設備層面,傳感器是‘大頭’。”來自英飛凌科技智能卡與安全事業部的孫任表示,目前市面上的傳感器包括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磁力計、氣壓計以及溫(濕)度計等,利用這些傳感器可以完成各種運動識別以及手勢識別,幫助消費者實現健康應用。
“智能設備對人的黏附性的演化正在不斷增強,可穿戴設備正在成為信息出入口、安全信息庫和人聯網,可以自動跟蹤感知人的位置、安全、活動量、睡眠質量和身體健康狀況。這預示著智能傳感器的機遇與挑戰來臨。”上海矽睿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智能微機電系統(MEMS)傳感器芯片及系統集成方案開發多年,公司首席技術官萬虹認為可穿戴設備屬于一個新興的發展方向,對國內外廠商有著平等的競爭機會。但在芯片產業上,特別是在能夠體現可穿戴設備特色的MEMS傳感器芯片的設計制造上,國內與國外還有較大差距。“低功耗、低成本、小尺寸、高集中度”成為國內MEMS傳感器廠商所要面對的挑戰。
據介紹,我國開展MEMS及傳感器研發的時間并不比國外晚,但是產業化起步較慢,產業規模和企業規模整體較小,往往專注于局部小規模市場,產值和利潤都有限,抗市場變化能力較弱。此外,國內半導體工藝發展和MEMS工藝也集中在中低端市場。
不過目前來看,MEMS傳感器在實現低成本和智能化數據采集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隨著各種先進工藝技術的開發,新一代MEMS傳感器的性能和成本都會進一步優化,其應用空間也將呈爆發式增長。
專利成為決戰“撒手锏”
“ON World預計,5年后平均每年將有7億件可穿戴設備銷往全球,市場估值約為474億美元。MSN中國日前發布消息,谷歌將以32億美元收購恒溫器制造商Nest。如此火熱的市場競爭中,國外專利戰已經打響,這場戰火時刻可能燒及國內可穿戴設備制造商。”新加坡全球專利數據信息服務商智慧芽培訓經理劉丹丹介紹,在智慧芽的全球專利數據庫中,利用關鍵詞、分類號、申請人,并結合各種檢索策略對中國的智能可穿戴技術進行主題式檢索與閱讀篩選,可以看到,截至2015年3月25日,在智能可穿戴技術領域有超過700件的專利申請。其中意法半導體公司和微軟公司的專利較多,而國內申請人多為一些小微企業、高校和個人,未出現大量技術掌握在少數幾家公司的現象。數據表明,在可穿戴領域,國外公司對中國市場的專利布局非常重視,而國內企業的相關研發和布局處于弱勢。
據了解,目前我國正在進行專利法修改,擬引入懲罰性賠償。從征求意見和論證情況來看,有關方面對送審稿的大部分內容,包括延長外觀設計保護期限、引入懲罰性賠償、完善舉證責任制度、提高法定賠償數額上限等基本形成了一致的意見。對于國內可穿戴領域的研發者來說,意味著必須更加重視專利布局,并且避免踩上其他競爭者的專利“雷區”。
“專利數據十分有利于企業了解技術趨勢,分析競爭產品的技術情報使用。在高新技術應用普及的可穿戴行業,未來遭遇專利訴訟將是可以預見的現實。”劉丹丹認為,決戰在可穿戴領域的創新創業企業,應該提前做好自身專利布局,借助專利數據服務于企業的創新研發、產品保護以及未來企業的經營方面。在她看來,已經發生的融資案例、訴訟案例、收購案例,足以說明專利是企業提升資產價值的“撒手锏”。
劉丹丹建議,具體的專利布局要結合特定公司的企業定位和整體戰略而定,在操作實踐中可以借鑒“高通模式”和“蘋果模式”。“高通模式”是以產品為導向的創新模式,期望最終在電池技術、交互技術、操作平臺等底層技術上確立優勢地位;而“蘋果模式”的創新活動則是以用戶為導向,構建真正實用的移動應用、提供有實際需求的產品功能。對可穿戴行業的國內企業來說,其研發布局已經落在國外對手的后面,因此加快研發速度、迅速提升企業在技術市場的份額就顯得非常重要。在這方面,可以利用專利信息來促成校企合作、技術轉移來實現。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