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機器換人現象在珠三角、長三角等沿海制造業發達的省份已經比較突出,各地工業機器人扶持政策也紛紛出爐。近日,廣東省正式宣布將在2015年至2017年推動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并挑選龍頭企業開展“智能工廠培育建設試點”,準備3年內投入9430億元用于工業技術改造。政策扶持將推動“機器換人”在制造業領域常態化
“用我們的數控雕銑機加工一塊蘋果手機的屏幕,僅需2分鐘。通過‘機器換人’,我們能為客戶省下約三分之二的人力成本。”近日,廣東江門市廣東科杰機械自動化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春生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專注于數控裝備制造的科杰公司,其機械手、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等產品被廣泛用于加工各種日常用品,從鞋底到手機外殼,從車燈到眼鏡……
“在珠三角的工廠,現在‘機器換人’的勢頭很猛。為什么要換?算筆賬就很清楚。”劉春生舉例說,該公司開發的一款智能機器產品,就像裝了眼睛,不僅可以判別來料是否合格,還能自動檢測成品。按每車間400臺機器,每20臺需4個質檢員,每人月薪5000元計算,用機器代人后扣除運營成本,一個車間節省人力成本約300萬元。
正如科杰公司感受到的那樣,大規模的“機器換人”計劃正在廣東省推開。根據廣東省日前出臺的《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以下簡稱《計劃》),未來3年,廣東將累計投入9430億元用于工業技術改造,并推動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首先在汽車和摩托車制造、家電、五金、電子信息、紡織服裝等行業重點推動。
根據該《計劃》制定的目標,至2017年末,廣東3年將累計引導2萬家、超過50%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新一輪技術改造;初步建成10個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智能制造產業基地,建成2個國內領先的機器人制造產業基地。
對于大規模開展“機器換人”的必要性,廣東省常務副省長徐少華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是用新思維去解決新問題的需要。“現在提出產業轉型升級,我們不能再把勞動力的低廉作為招商引資的優惠工具,也不宜再用勞動力的低廉來作為發展產業的一個招牌。新問題要用新思維去解決。比如用工荒的問題,勞動力不夠可以找機器人。”徐少華說。
不久前廣東省科技創新大會上公布的一組數據,更說明了開展“機器換人”的緊迫性。廣東省制造業一線工人人均工資早在2013年就達到了4.6萬元,是10年前的2.9倍,大大高于一些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此次會上還透露,近幾年,廣東省相當一部分代工企業,甚至一些高端產品的代工企業都大規模轉移遷出。
記者在佛山、東莞等珠三角制造業大市了解到,在嚴峻的用工形勢倒逼下,許多城市已制定了“機器換人”計劃。隨著這股浪潮在廣大企業中掀起,智能機器人、無人生產線已開始大量應用。
東莞市將“加速開啟‘機器換人’時代”寫入了今年的政府一號文中,提出要深化“機器換人”專項行動,促進“機器換人工”、“自動換機械”、“成套換單臺”、“智能換數字”,把東莞建設成為全國領先的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應用示范城市。據了解,從去年全面啟動“機器換人”行動計劃以來,東莞市財政每年安排2億元對企業進行資助,目前全市已有六成企業開展了機器換人工作。
佛山市順德區去年7月發布了首個“機器代人”計劃,并成立了“機器代人”專項資金,采取無償資助、區創新扶持資金無息使用、政策性融資擔保、股權投資等4種方式,幫助企業解決資金難題。順德區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該計劃不僅意在推動家電、家具等傳統制造業升級,更可引導智能裝備生產企業與傳統應用企業協同、互動、創新發展,做大裝備產業。據了解,順德區已安排15億元資金支持制造企業開展智能化技術改造,全方位、立體化打造以智能裝備和工業自動化為核心的全產業鏈條,力爭在5年內產值達3000億元。
“機器換人”時代的加速到來,為珠三角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最直接、最現實的機遇。據了解,目前廣東省政府正不失時機地加快謀劃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由廣東省政府牽頭,廣東省發改委、經信委、科技廳等部門正在聯合研究制定該省機器人發展專項行動計劃,力爭經過幾年努力,使廣東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機器人制造業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