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的措施,提出培育經濟新動力,發展電子商務等新興服務業是“互聯網+”行動的重要內容,同時要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積極支持電子商務發展,為其清障搭臺,在發展中進行規范和引導。政府部門指出,電子商務大大降低了流通成本,帶動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就業,“對激發中國經濟的活力功不可沒”。
有分析指出,“互聯網+”浪潮的核心就是通過互聯網化帶動傳統行業的效率、品質、創新、合作與營銷能力的升級,并培育更多的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這些領域將成為未來經濟的主導。電子商務作為互聯網經濟最大的細分行業,無疑將享受未來互聯網經濟的最大紅利。
對電商發展是利好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對于電子商務發展要確立一個明確態度:首先是“積極推動”,然后是“逐步規范”。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李欲曉對此表示,電子商務發展最大的功效就是降低社會商業活動中信息的不對稱,提升經濟運行效率,通過集中式信息平臺使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生產效率、物資流動、技術進步、服務創新集成地展現出來。“利用‘互聯網+’電子商務來推動、帶動整個經濟的創新活力,形成對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這對信息渠道資源流動的順暢很有利。”李欲曉表示。
易觀智庫分析師王小星表示,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鼓勵“互聯網+”電子商務的發展,是希望傳統企業可以借助電子商務獲得更好發展,提升實力。而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也是在創造機會,讓傳統企業可以借助互聯網“走出去”,以獲得更好的發展。
“這表示電子商務被放在了國家戰略的高度,從政策方面給電子商務以更大的扶持和引導,對電子商務是進一步的利好消息。” 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認為。
“政府領導人從線下和線上都發表了規范化和前瞻性的看法。” 互聯網分析師于斌表示,比如線下,從電商經營者和創業者的角度出發,對啟動慢、流程長等問題予以解決;從電商從業者出發,完善了社會保險方面的問題,讓從業人員無后顧之憂。另外,外資進入我國電商市場,對整個行業來說也是一股推動力量。線上的表現則是電商開始向農業方面延伸、管理更加規范化以及跨境電商快速發展。
推動大眾創新創業
究其本質,電商就是“互聯網+產業”,包括制造業、零售業、服務業等。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電商是“互聯網+”行動的重要內容,在其中扮演了“急先鋒”的角色。
劉興亮對此表示認同:“電商是‘互聯網+’里面最接地氣,與傳統產業結合最緊密的一個領域,而且盈利模式清晰,可以擔任‘急先鋒’的角色。”
于斌認為,從2005年開始,由于淘寶和易趣的推動,再到后來亞馬遜、當當、易迅、凡客、一號店等電商平臺的崛起,可以說每3個人中就有1人有過網絡購物行為,在這么大的概率下,各個行業也都在電商領域有所觸及。所以,2014年是一個傳統企業的轉型爆發年,2015年的形勢也將會越來越猛。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指出,發展電子商務等新興服務業,對于促進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融合發展,減少流通成本,激勵創業擴大就業,拉動消費,改善民生,增加金融活力,促進發展升級,都具有重要意義。
實際上,電商帶動了很多創業,也誕生了很多職業,對于帶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起到了明顯效果。電子商務行業相對來說門檻低,存在的機會更多,移動互聯網、O2O等行業的發展給電子商務帶來了更多機會。扶持政策的出臺勢必會帶動更多人涌入這一行業,加大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
“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部副主任白明說,相比傳統產業,電商的經營方式呈現多樣化、靈活性和地域廣等特點,一方面要通過降低創業門檻,簡化登記手續等方式鼓勵其發展,另一方面也應通過法治化手段確保其規范發展。
王小星表示,“互聯網+”電子商務是新興事物,給大學生和創業者提供了更多的創業機會,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劉興亮認為,電子商務是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一個重要手段。這些年不管是基于環保的考慮,還是基于推動普通民眾創業、大學生創業,以及與第三方機構合作的考慮,發展電子商務都是一個良好措施。“當然,不光是電子商務,還包括金融服務業等都會在‘互聯網+’的推動下得到更好發展”。
“和以前相比,現在電商領域創業的門檻低了,需要的資金少了,也不需要太大的團隊。尤其是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許多人都可以在創新創業的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劉興亮表示。
此外,電商發展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解決好電商與貿易流通、金融服務等領域聯動發展的問題,既解決了電商發展的短板,也能在更深層次實現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
“顛覆有理 破壞無罪”
“‘互聯網+’就是‘互聯網+顛覆’,是顛覆傳統產業模式的一種新思路、新方法,也是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在互聯網新形勢下的一種重生。”曹磊在肯定鼓勵電子商務大發展的同時,補充提出了“我們還要重視互聯網的‘創造性破壞’的理論實踐”。
曹磊認為,發生在互聯網領域的“創造性破壞”,在產業經濟領域的作用是一把“雙刃劍”。第一,它能在創造出一些新興產業的同時,引發假冒偽劣更加泛濫等后果;第二,它給現有的流通體系帶來顛覆性重組。傳統的店鋪可以帶來一定的租金、稅收、就業,而店鋪由線下轉到線上后,絕大部分賣家都是基于個人經驗進行銷售,沒有進行工商注冊,稅收等幾乎沒有辦法實現。
因此,曹磊建議應該最大限度發揮電子商務的創造能力,削弱它的破壞性。電子商務是目前市場化程度最高的一個行業,在這個行業幾乎看不到任何“國家隊”,而開辦購物網站也沒有什么門檻,政府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對電子商務一直是“無為而治”或者處于缺位狀態。在政策稅收上,鼓勵和引導居多,扶持大于監管,“就像對待一個淘氣的孩子,寵的多,教育少”。今后,政府要對這種沖擊進一步重視,不能任其野蠻生長。
于斌認為,電商興旺的根本在于其便捷性和實惠性,傳統產業的成本居高不下是電商盛行的主要原因。電商勝在渠道和產品質量控制,而傳統產業則往往勝在售后服務。如果要限制電商的破壞性,則需要傳統產業從便捷和服務上下功夫,而且也要有自主的電商渠道,“海爾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海爾通過日日順物流,其產品第二天就能到達目的地,消費者也不用擔心假貨和售后問題”。
王小星認為不用太多考慮電子商務的破壞性,“因為就算沒有電子商務,傳統企業也是要發展的。自己不積極努力,一樣會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劉興亮的觀點跟王小星類似:“從狹義的角度來說,電商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破壞性。但是從廣義角度來說,不破不立,一味地保護傳統產業,反而不利于其發展。”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