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信息、通信和新媒體協會4月13日宣布,目前德國主要工業領域中已有44%的企業采用了“工業4.0”相關的生產和技術模式。圖為2015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企業展示最新的工業產品和解決方案。
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就像1000個讀者的眼中,會有1000個哈姆雷特,對于什么是“工業4.0”,很多人的理解也不一樣。不過到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以下簡稱工博會)看一看,定會對“工業4.0”有更真切的認識和把握。4月14日,2015年漢諾威工博會舉行期間,德國政府宣布啟動升級版的“工業4.0平臺”,這意味著最初由德國行業協會發起的制造業未來戰略正式由政府接管。
“工業4.0”意味要從根本上改變生產思維模式
德國國家科學和工程院院長卡格曼對本報記者說,理解“工業4.0”,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是萬物互聯,即互聯網與生活中的很多環節都可以發生關聯;另一方面是物理世界與虛擬世界的融合,即虛擬層面上的改變可以立即影響到物理層面,反之亦然。“它是德國工業的發展方向,代表著‘數字化世界’的到來。至于未來將呈現怎樣一番景象,則需要全社會各行業共同塑造。”
萊比錫商學院院長、“工業4.0”專家平克瓦特則認為,聯網化、數字化、智能化等等,是實現“工業4.0”的手段而非目標,根本的目標其實是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生產思維模式,從大批量生產轉向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小批量定制化生產,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以人為本的個性化消費,并控制成本。“工業4.0”的任務,不是單純的工業生產的網絡數字化升級,而是將產品、消費與生產三方融入到一個可以互相溝通的網絡中。“私人訂制一輛汽車,不再需要預約高級顧問、去4S店選定樣式,等待漫長的時間,為手工制造支付昂貴的費用。你只需要通過汽車企業的網絡服務,模擬出想要的樣式,然后通過手機把訂單傳到汽車企業,確認訂單的一剎那,生產就已經在工廠開始了。這就是未來的柔性生產。”
這個例子甚至可以做到更極致。博世集團子公司之一的羅伯特?博世公司集成系統與特殊機械研發部總監賓得對本報記者說:“如果這輛車在生產時,顧客突然表示,想要在方向盤上刻上名字,那么只需要進入生產線的集成系統,輕松下達指令,生產線上的機器就會立即做出反應——在方向盤上刻上名字。”這個指令不是復雜的代碼,而是口語化的表達,未來甚至可以語音輸入。
改變的不僅是機器,還有人與機器的合作關系。“機器不再是人類命令的執行者,而是與人平等的、溝通協作的伙伴。智能化后的機器,可以自動檢測出生產環節中的問題,反過來告訴人該怎么做,甚至可以自我修復。”萊比錫商學院“工業4.0”專家雷曼表示。
為守住制造業領先地位,德國企業已經行動起來
卡格曼認為,“工業4.0”向德國所有企業發出一個信號:新的工業時代已經來臨,你必須有所行動。正如德國信息技術與電子通信行業協會主席迪特爾?肯普夫對記者所說:“面對來自美國和中國的競爭壓力,德國企業必須守住其在制造業的領先地位,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需要‘工業4.0’。”
德國企業已經行動起來。德國博世集團開發的一個最新電動工具,就像一臺聯網的機器人,能知道生產線上的每一顆螺絲釘該用多大力、該擰幾圈。在飛機制造和一些精密制造過程中,不同部件的螺絲釘要求使用不同的扭力,以保證最佳性能。智能電動工具將整個生產過程數字化并聯網儲存,使每個環節的生產情況都可以在全球范圍內追蹤。在目前試驗階段,電動工具被定位的精度誤差為50厘米,有關方面的目標是把誤差減小到5厘米。博世集團該項目負責人德克?施拉瑪對記者表示,制造業與互聯網的結合潛力無窮,不僅能大大提高生產質量和安全性,而且更加高效。
在工博會現場,西門子公司正在展示數字化時代的工業前景:一個個香水瓶正“列隊”在生產線上,等待灌裝。每個瓶子貼有無線射頻碼,能自動同生產線上的機器“對話”。工作人員取出一個平板電腦,在相關程序上輸入名字,不一會兒,香水瓶上就被激光打印上了個性化簽名。不僅如此,香水品種、瓶子形狀、瓶蓋等都可定制。
中國制造加速升級,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值得期待
“德國的‘工業4.0’概念和中國剛剛推出的‘中國制造2025’,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正在與德國的羅蘭貝格國際管理咨詢公司、西門子公司密切聯系,未來合作空間很大。”中國大全集團有限公司執行總裁葛飛對記者說,近20年來,他們一直將工博會作為捕捉世界工業發展動向的窗口,做國內電氣行業的引路人。如今,大全集團通過自主研發團隊,針對未來智能產品和智慧生產的趨勢,開發出4套電氣產品的整體解決方案,帶到工博會來。“我們敢帶來,就表明我們有信心,在同類產品上和國際企業一決高低。”集團總裁徐翔充滿自信地說。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專家阿沙—瑪利亞?夏爾馬對記者表示:“中國的互聯網發展、數字化發展,都在飛躍式進步。尤其很多初創公司,都致力于互聯網、電子商務的發展。對中國企業而言,這是進行傳統工業升級的有利客觀條件。”平克瓦特更是對中國企業樹立“中國制造”品牌寄予希望:“中國的制造業在近10年內發展相當快,這是有目共睹的。中國制造需要在下一個10年里,為自己貼上新的標簽,讓世人看到中國人自己的技術,以及值得信賴的產品質量、監督認證體系。這是中國制造成功的根本。”
“雖然德國的‘工業4.0’概念很火,但畢竟有傳統工業強國的國情背景,不能照搬。中國企業要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中國制造2025’,就是指明了這樣一條道路。”徐翔表示,中國企業的產品,在性能上,很多都可以和世界頂尖產品媲美,需要的是在產品工藝、質量和穩定性上進一步提高,關鍵要抓住工博會這樣的平臺,學會更好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用國際化的語言介紹中國品牌,讓世人接受。
西門子股份公司副總裁彼得?何維克對本報記者表示,工業制造在現代經濟中的地位至關重要。德國、美國和中國都提出了智能制造的宏觀戰略,加速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西門子致力于滿足制造業的三大需求——提高生產效率、縮短產品上市時間、增加制造的靈活性。作為“世界制造工廠”,中國取得了成功;中國又提出了“中國創造”,也取得很大成績;中國現在提出“智能制造”,打造先進制造業,也一定能成功。西門子愿意同中國加強合作,分享經驗,互利共贏。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