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5年中國進入核電重啟的關鍵之年,以華龍一號、AP1000和CAP1400為代表的三代核電技術將引領中國未來核電規模化發展的主流。如今,FCD的澆筑開啟了“華龍一號”的生命之旅,核電“新生兒”緩緩睜開眼。
“FCD澆筑完成!”
5月9日20點08分,經過57小時20分鐘混凝土連續澆筑后,我國自主創新核電項目“華龍一號”首臺示范工程——福清核電5號機組FCD9000余立方米混凝土澆筑工作順利完成,核島反應堆廠房的基坑里終于長出了自己的“肌肉”。
混凝土澆筑在核島機組反應堆基坑的過程,業界稱作“FCD”(The First Concrete Date縮寫),也就是第一罐混凝土澆注日期。它是一個核電項目生命的開端,標志著前期準備工作的結束和核電現場土建工程的正式開工,在核電項目施工中有著里程碑的意義。
如今,FCD的澆筑開啟了“華龍一號”的生命之旅,核電新生兒緩緩睜開眼。
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從未出生起就備受關注,不僅因為它是我國唯一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壓水堆核電品牌,更重要的是,它肩負著我國核電“走出去”的戰略使命。
今年2月4日,中國、阿根廷兩國政府簽訂《關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設壓水堆核電站的協議》,“華龍一號”成功出口拉美,將落地阿根廷。
現今,“華龍一號”這個核電新生兒還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它究竟有哪些與眾不同?在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之后,它的安全系數有多高?它能給普通民眾的生活帶來什么變化?這個核電新生兒的一切都觸動著人們的好奇心。
“華龍一號”有“神功”:每小時最大電功率達115萬千瓦
“華龍一號”,這個讓公眾聽起來有些陌生的高精尖技術名詞,是我國核電領域里期盼已久的項目。
它的父母是中核和中廣核兩大核電巨頭,是我國首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壓水堆核電品牌。早在2013年4月25日,中國國家能源局主持召開了自主創新三代核電技術合作協調會,中核和中廣核同意在前期兩集團分別研發的ACP1000和ACPR1000+的基礎上,聯合開發“華龍一號”。
2014年8月22日,“華龍一號”總體技術方案通過國家能源局和國家核安全局聯合組織的專家評審。今年4月15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核準建設“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示范機組。
去年12月,通過專家安全評審的“華龍一號”首個示范機組把它的出生地定在了位于福建省福清市的中核二四承建的福清核電站里,并開始了炸山、挖地、打地基、綁鋼筋等一系列前期準備。
核島和常規島是核電廠的中樞,從外部看去,這是兩個分別呈圓形和方形結構的廠房,核電生產過程中的主力廠房和設備大部分被安裝在這兩個“島”里。
和其他核電站工作原理相同,“華龍一號”的產電過程需要在兩個“島”之間完成,通過核島反應堆堆芯里鈾原子在中子的撞擊下裂變產生熱量形成蒸汽,傳輸到常規島廠房,推動汽輪機轉動做工,最終產生電能供應。
這個有些復雜的核電生產過程,如果用一句話形容就是,“核島是產生能量的地方,常規島是轉換能量產生電的地方。”
在“華龍一號”5號機組的左側,是中核二四承建的其他四組核電項目,據中核二四項目部工作人員介紹,目前2、3、4號機組仍處于在建狀態,1號機組已正式投入商運,年上網電量可達70多億度。與同等規模的煤電站相比,可減少標煤消耗約25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600萬噸。
和福清核電其他兄弟姐妹不一樣的是,“華龍一號”機組的最大電功率能達115萬千瓦時,福清核電項目1~4號機組是108萬千瓦時。
“福清核電站的6臺機組預計于2020年底全部建成投產,年發電量將達到450億千瓦時,年總產值達170億元。屆時,福建省的電力來自清潔核電,帶動就業3萬人。”中核二四福清核電項目管理辦公室主任袁鵬飛告訴記者。
“華龍一號”鎧甲厚:抗9級地震、防 A380大飛機沖撞
2011年3月,日本發生9級強震并引發海嘯,造成福島核電站放射性物質泄漏,成為近年來全球最嚴重的核事故。
在福島核事故之后,人們一度“聞核色變”。
時隔4年,當“華龍一號”作為我國繼福島事故后首個被核準開工的三代核電技術項目,出現在世人面前時,其安全性自然備受關注。
與普通民眾的擔心不同,在中核二四福清核電項目部,提起“華龍一號”,員工們的臉上透出的是自信和驕傲的神情。
“我們的‘華龍一號’設計可以抗擊9級的強震,抵御A380型號的大飛機沖撞。”站在福清5號機組的觀景臺上,中核二四福清核電項目部副總工程師邵克軍指著不遠處在建的5號機組核島反應堆說。
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之所以有這樣的底氣,是因為在福島核事故發生后,我國緊急對在建和已運行的核電項目,重新做了大量的優化,以抵御更為嚴重的事故,而“華龍一號”設計的優勢恰恰體現在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為了能達到抗擊大型飛機的沖撞,‘華龍一號’的核島反應堆結構穿了兩層‘盔甲’。”邵克軍所說的盔甲是“雙層安全殼結構”,是目前核島反應堆在建的筏基里所具備的內外殼結構。
“和之前的核電堆型相比,‘華龍一號’的安全殼有了明顯加強,內層安全殼厚度增加至1.3米,新增的外層安全殼厚度1.5~1.8米。”邵克軍告訴記者。
增加的鋼筋強度讓“華龍一號”穿上了又一層安全鎧甲。“以前的核電項目是使用三級鋼,現在是四級鋼,它的抗拉強度和屈服強度更高。”邵克軍介紹。
“華龍一號”的獨特設計有很多,最直觀的體現是“華龍一號”在福清的兩個機組(福清5號機組和6號機組)和其他機組的核島反應堆的堆型結構不同。
邵克軍告訴記者,以前的核島反應堆是雙堆結構,兩個機組的核島反應堆是共同建造,并且相連。而“華龍一號”的兩個機組是單獨分開建造,屬于單堆結構。這種結構在核電專家看來,能使核電項目在初期的廠址選擇上靈活布置,節省用地成本。
“華龍一號”的十字筏基結構和能動與非能動的設計理念也令核電人津津樂道。
“筏基就是地基筏板基礎,它運作起來像是地殼,帶動上面廠房的運動。但因為各廠房之間的管道是相連的,一旦出現高強度地震,筏基的不均勻沉降會造成管道錯位拉裂,引發廠房設備的故障。”
“現在‘華龍一號’運用的十字筏基最大的特性就是各個筏基能同步上下移位,保證筏基上面廠房里的管道同步運動。”邵克軍強調道。
“以往的核電生產中,如果出現異常情況需要人為操作來下發工作指令,現在引入了非能動理念,按照機器上已經設置好的限定值,一旦設備出現異常情況,智能化系統能自動啟動把風險控制住。”邵克軍說。
華龍一號”地基牢:房子蓋得堅固才能迎新人
“今天的質量就是明天的核安全。”從1996年開始,中核二四福清核電項目部總經理李兵就一直與核電打交道,福清5號機組“華龍一號”是他參與的第12個核電反應堆。
在李兵看來,核電項目的第一道工序是土建,在施工方面,沒有什么比保證質量安全更需要投入精力的。“核電項目建造過程中,土建是蓋房子,安裝設備是買家具,調試設備是擺家具,機組運行是結婚迎新人,房子蓋得牢不牢靠,直接影響未來的運行安全”。
核電項目建造一般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李兵告訴記者,像M310這種成熟的技術項目,僅是兩臺核島機組,就需要1800萬個工時,而“華龍一號”的單堆工程量則是M310的3.6倍,人力等資源需求更多,僅福清市已有1000多人參與到“華龍一號”產業鏈建設中。
在保證“華龍一號”FCD順利完成的隊伍中,一批年輕人成為建造“華龍一號”的主力軍。
邵克軍今年34歲,在核電建造方面已有10年的實戰經驗。“七分準備,三分施工。”邵克軍說,核電開工前期需要日夜準備,2015年春節,核電現場有200多人在值班。
中核二四福清核電項目核島一隊的技術員李珊每天要戴上安全帽、穿好工作服,背上綁著掛鉤的安全帶,爬到幾十米高的腳手架上進行鋼絞線檢查,一圈下來至少要兩個小時。
“有一次掛鉤沒掛住,差點從上面摔下來,幸好還有其他多重安全保障。”說起曾經的險況,這個姑娘依然笑著說,“期盼能為‘華龍一號’出一份力。”
按照目前“華龍一號”的施工進度安排,FCD開始后第25個月,才進行5號機組核島反應堆上方的穹頂吊裝。
“FCD的成功澆筑,只是邁出了第一步,核電建設要做的還有很多。”簡短交談后,邵克軍又轉身回到施工現場繼續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