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能源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動力。能源供應和安全事關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我國能源資源約束日益加劇,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調整結構、提高能效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壓力進一步加大,能源發展面臨一系列新問題新挑戰。為此,國務院在“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年~2020年)”中明確指出:堅持“節約、清潔、安全”的戰略方針,加快構建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現代能源體系,重點實施“節約優先、立足國內、綠色低碳、創新驅動”的四大戰略。其中,把“按照輸出與就地消納利用并重、集中式與分布式發展并舉的原則,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主要任務之一進行部署,包括:大力發展風電、加快發展太陽能發電、積極發展地熱能、生物質能和海洋能、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等具體部署。此外,根據國務院2012年7月印發的《“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新能源產業是我國重點培育的七個戰略新興產業之一。因此,可以預見,今后一個較長的時期將是我國新能源行業的快速發展時期,也將是相關行業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重要機遇期。
自動化技術及設備已經在新能源發電系統構成、功能實現、安全運行、優化調度、電能質量保障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并已發揮了推動新能源行業技術進步的重要作用。本文在簡要介紹我國新能源行業發展現狀與趨勢的基礎上,主要以風電、太陽能發電為例,綜述自動化技術及設備在新能源行業的應用現狀與發展趨勢。
2 我國新能源行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新能源包括: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潮汐能、波浪能、溫差能、鹽差能、洋流能)和核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來的生物燃料和氫所產生的能量。簡單地說,新能源包括各種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新能源的主要利用形式是發電,其中水電、風電、核電和太陽能發電等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在2014年底已達到4.5億千瓦,占全國發電裝機總容量13.6億千瓦的33.3%,占比達到1/3。水力發電是一種技術最成熟、成本最低、規模最大的新能源發電形式,我國已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截止2014年底,我國水電總裝機容量已超過3億千瓦,年發電量超過1萬億千瓦時,是我國的第二大電源。但目前國內外一般把水電(特別是大中型水電)歸類為傳統可再生能源,因此,通常所說的新能源發電一般主要是指風電、太陽能發電,以及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發電等。
風電是我國近幾年發展最快的電源。至2013年,風電新增裝機容量16.09GW,新增風電并網容量14.49GW,累計風電裝機容量91.41GW,累計風電并網容量77.16GW。2013年,風電總發電量134.9TWh,約占全國總發電量的2.5%,是我國的第三大電源。2014年,陸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20.7GW,累計并網風電裝機容量95.8GW。2014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占全球新增風電裝機的40%,已連續六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電市場。
太陽能光伏發電近幾年取得了快速發展,其年裝機容量以連續翻倍的速度迅猛增長,累計裝機容量由2010年0.89GW發展到2013年19.42G、2014年28.05GW。2013年,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2.92GW,累計并網光伏發電量90TWh。2014年,累計并網光伏發電量250TWh,增長超過150%。2014年,我國啟動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意義的探索性光伏并網發電項目,如:(1)青海龍羊峽水光互補項目,實現累計并網600MW,探索了水電和光伏電站聯合協調運行、聯合調度的創新模式;(2)與農業結合的光伏農業大棚、漁光互補電站項目,已漸成市場熱點;(3)結合荒山荒坡治理、煤礦采空區治理和沙漠化治理的生態恢復與光伏電站建設相結合的項目;(4)與國家扶貧相結合的光伏扶貧項目,在山西已啟動了50個村的試點。這些項目的實施,將為我國光伏并網發電項目建設開辟全新的思路和廣闊的前景。
太陽能光熱發電,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發電,近幾年也得到了高度關注,但總體上尚處于探索和起步的發展階段。其中,至2014年底,太陽能光熱發電已備案(核準)在建的電站12座,裝機規模493MW,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電站18座,裝機規模約901MW。
根據國務院部署,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15%。其中,常規水電裝機達到3.5億千瓦;風電裝機達到2億千瓦,風電與煤電上網電價相當;光伏發電裝機達到1億千瓦,光伏發電與電網銷售電價相當。此外,地熱能利用規模達到5000萬噸標準煤。將重點規劃建設酒泉、內蒙古西部、內蒙古東部、冀北、吉林、黑龍江、山東、哈密、江蘇等9個大型現代風電基地以及配套送出工程,并大力發展分散式風電,穩步發展海上風電。將有序推進光伏基地建設,同步做好就地消納利用和集中送出通道建設;鼓勵大型公共建筑及公用設施、工業園區等建設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積極推動地熱能、生物質和海洋能清潔高效利用,推廣生物質能和地熱供熱,開展地熱發電和海洋能發電示范工程。加強電源與電網統籌規劃,科學安排調峰、調頻、儲能配套能力,切實解決棄風、棄水、棄光問題。
劉德有 河海大學能源電氣學院 博士,教授,博導
3 新能源行業自動化技術的應用現狀與發展趨勢
隨著電子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的廣泛應用,自動化技術不僅可把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部分腦力勞動以及惡劣、危險的工作環境中解放出來,而且能擴展人的器官功能,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自動化技術及設備已經在新能源發電的系統構成、功能實現、安全運行、優化調度、電能質量保障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并已發揮了推動新能源行業技術進步的重要作用。下面主要以風電、太陽能發電為例,綜述自動化技術及設備在新能源行業的應用現狀與發展趨勢。
3.1 風力發電方面
風力發電機組主要由空氣動力子系統、發電機子系統、變流子系統、自控子系統等組成。其中,自控子系統由變槳控制系統、偏航控制系統、變流控制系統等組成。變槳控制系統負責空氣動力子系統的槳距控制,其成本一般不超過整個機組價格的5%,但對最大化風能轉換、功率穩定輸出及機組安全保護等至關重要[1]。偏航控制系統負責風輪自動對風及機艙自動解纜。變流控制系統通常與變槳距系統配合運行,通過雙向變流器對發電機進行矢量或直接轉矩控制,獨立調節有功功率和無功功率,實現變速恒頻運行和最大功率控制。由于風資源具有間歇性和不可控性[2],機組運行工況不確定甚至可能頻繁切換,使得風電機組控制系統的動態特性及魯棒性難以保證,故其控制系統比較復雜。
并網風電是我國風力發電的主要形式,但風電并網比重的上升會導致電網調峰、調頻壓力增大、供電質量下降等問題。為了保證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3, 4],盡量多地消納風電,應實現風電場內部風電機組之間、風電場與電網之間的協調控制。目前,我國已經開發了擁有風電短期及超短期功率預測、風電運行監視、風電功率自動控制、風電接納能力評估、風電輔助服務統計及風電運行數據分析等功能的風電調度自動化系統[5, 6]。但在提高并網可控性,網源協調控制等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還需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目前,風電大規模并網引起的電網穩定性問題、風電機組大
規模協調控制管理等問題仍是制約風電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對于大型風電場,因風電送出通道不足、局部消納能力不足、區域電網調峰調頻能力不足,導致棄風現象比較嚴重。自2011年來,我國風電場每年棄風電量達10 TWh以上,棄風率達10%以上。
除風電機組本體的運行控制外,隨著大量風電場的建成,在風電機組的檢測和維護方面,將給自動化技術及設備提出大量新的需求,如:風機及其主要部件結構的振動、應力和變形等的狀態監測與控制;海上風電機組的銹蝕檢測與防護;北方地區風機葉片的防凍與除冰等方面的自動化技術和設備。
為了解決風電大規模并網和消納問題,大型風電場與抽水蓄能電站或帶儲熱太陽能熱發電站的聯合調度運行,甚至與常規水電站或燃氣發電站的遠程協調運行等,將可能成為未來大型風電場的一種重要運行模式,其相關的控制技術和自動化設備需要開展大量的開發研究。此外,在分布式電網中的小型風電場與小型蓄電、蓄熱裝置的聯合運行系統也可能得到快速發展,其相關的控制技術和自動化設備將具有廣闊的研發前景。
3.2 太陽能光伏發電方面
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是利用光生伏特效應直接將太陽光能轉換為電能的裝置系統,根據光伏系統與電網的關系,可分為孤網系統和并網系統,一般包括光伏電池組件、電力電子變換裝置(如逆變器)、控制器和蓄電池組等。目前,并網光伏發電系統已經成為我國光伏發電發展的主流。并網逆變器是影響光伏并網發電系統經濟可靠運行的關鍵部件,除其自身的基本功能外,還具有最大功率跟蹤控制,防孤島運行以及低電壓穿越等功能[7]。因此,為保證電站及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并網逆變器高頻化、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和高度智能化將是未來發展方向[8]。并網保護裝置一般內置在逆變器中,在電網側和逆變器側發生異常時,能迅速停止逆變器,確保電網安全。通常情況下,由于并網光伏發電系統只向電網輸送有功電能,因此需要在系統內安裝無功補償裝置,以保證電力系統的穩定性。光伏發電系統需在并網點安裝電能質量監測分析裝置,以監測光伏電站的電能質量。并網光伏系統還應配有有功功率控制系統和功率預測系統,從而提高電網運行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并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對于大型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除上述的保障系統常規安全運行外,為應對大量且復雜的局部故障,系統自動重構及其智能決策相關的自動化技術和設備可能成為未來的需求熱點。光伏電池的老化檢測與防護技術,以及除塵、掃雪等的自動化設備也將有巨大的市場潛力。此外,為解決光伏發電大規模并網和消納問題,光伏發電系統與其他發電系統的聯合協調運行也是其未來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其相關的控制技術和自動化設備也將具有廣闊的研發前景。
3.3 太陽能光熱發電方面
太陽能光熱發電系統主要由聚光、集熱、儲熱、汽輪發電、輔助能源以及集中控制等子系統構成[9],其運行監控系統的網絡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目前,國內還沒有商業化運行的大型太陽能光熱發電系統案例,其自動控制系統也還處于試驗階段。
圖1 監控系統網絡結構示意圖
在聚光子系統中,聚光器通過跟蹤裝置實現對太陽輻射的實時跟蹤,并將太陽輻射準確投射到集熱器上。從實現跟蹤的方式上講,目前主要有程序控制、傳感器控制以及程序與傳感器混合控制三種方式[10]。在現有的聚光器控制系統中,國外主要采用的是利用高精度位置傳感器和驅動機構實現的開環控制。河海大學與南京玻纖院研發的我國首座塔式太陽能光熱發電試驗系統采用了開環方式使定日鏡處于初始的準確位置,當系統啟動后采用閉環控制,實現了定日鏡跟蹤偏差的實時校正[11]。跟蹤裝置的控制系統由終端機和上位機組成,終端控制器將采集到的各傳感器數據通過串行總線發送至上位機,或執行上位機發來的動作指令,通過電機驅動定日鏡器跟蹤太陽[12]。
在集熱和儲熱子系統中,由于太陽輻射具有波動性、間歇性和不可控性,因此在典型的一天里,集熱子系統收集的熱能首先給儲熱子系統充熱,到上午某一時刻切換到儲熱子系統與集熱子系統耦合運行的正常運行模式,在遇到長時間云遮或太陽落山前,集熱子系統停止工作,此時汽輪機所需要的所有能量均來自于儲熱子系統,直至儲熱子系統停運,汽輪機也相應停止運行,整個熱發系統停止運行。在這整個過程中,需要考慮集熱子系統在預備、啟動、運行調整、停機以及緊急關機等工況下的工質流量、溫度等的控制問題;蒸汽發生器給水、汽溫和汽壓等關鍵量的控制問題;儲熱子系統與集熱子系統的協調控制問題以及集熱器防超溫的保護控制等。而且集熱、儲熱系統的熱工過程具有強非線性、大慣性和大滯后性,但目前主要采用的還是基于常規整定的線性控制器,控制品質很難令人滿意[13-21]。因此,其集熱、儲熱的控制系統比較復雜且目前還不大成熟。
在汽輪發電子系統中,汽輪機的數字電液控制系統(DigitalElectric Hydraulic control system,簡稱DEH)是其關鍵控制系統,對汽輪發電機組實行過程控制,作為電廠汽輪機運轉的神經中樞,是整個電站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汽輪機的DEH調速系統設計有轉速回路、閥控回路、功控回路等功能,調速功能最為基本與重要。DEH系統可實現汽輪機轉速大范圍內的無差調節。在此基礎上,增加閥位偏差反饋和機前壓力偏差反饋,便可構成多種控制方式。目前,太陽能光熱發電系統的汽輪發電子系統通常還是采用常規DEH系統進行調節,并且DEH控制系統與熱力系統之間獨立運行,缺乏對DEH控制系統的運行方式優化,同時缺少結合這兩者的系統性運行方案[22],還難以很好地滿足系統高效發電需要。
大型太陽能光熱發電系統的建設發展,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但經多年的試驗研發已日臻成熟,預計即將跨入快速發展時期,其相關的控制技術和自動化設備也即將迎來難得的快速發展機遇期。
4 結語
雖然近幾年我國在新能源發電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從我國目前的能源消費結構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煤電仍將一直占據絕對優勢的比重,為應對環保和減排的巨大壓力,我國今后在新能源發電方面的建設發展依然任重道遠,繼續維持高速發展將是今后很長一個時期內的必然趨勢。對于與新能源相關的自動化技術領域,既是重要的發展機遇也是嚴峻的技術挑戰,因為新能源方面快速發展的新常態,對于自動化技術領域既會帶來更多、更大的應用需求,也會提出更高、更新的技術要求,這就需要跨學科領域大量研發人員的廣泛合作和協同攻關,共同面對挑戰、迎接輝煌。
參考文獻:
[1] 李鵬, 宋永瑞, 劉衛, 孫黎翔,秦明. 風力發電機組控制技術綜述及展望[J]. 電氣自動化, 2010. 32(5): 1 - 7.
[2] F.J. Santos-Alamillos, D. Pozo-Vazquez, J.A. Ruiz-Arias, 等. Combiningwind farm s with concen tratin g solar plants to provide stable renewablepower[J]. Renewable Energy, 2015. 76(2015): 539 - 550.
[3] J. Blunden. Intermittent Wind Generation:Summary Report of Impactson Gird System Operations[R]. Consultant Report of KEMA-XENERGY forCalifornia Energy Commission, 2004.
[4] 網易財經. 中國風電裝機年底將達1億千瓦 棄風現象仍嚴重[EB/OL].http://money.163.com/14/1022/11/A95JV6HR002524SO.html.
[5] 馮利民, 范國英, 鄭太一, 李群英,李育發,王紹然. 吉林電網風電調度自動化系統設計[J]. 電力系統自動化, 2011. 35(11): 39 - 43.
[6] 國家電網公司. 國家電網西北電網風電調度自動化系統通過驗收[EB/OL]. http://www.sasac.gov.cn/n1180/n1226/n2410/n314244/13827087.html.
[7] 葉漫紅. 并網太陽能光伏發電的特性及自動化技術應用[M]. 有色冶金設計與研究, 2011. 32(4-5): 145 - 147.
[8] 張芹. 淺談自動化在太陽能光伏領域中的應用[J]. 青海科技, 2011(2): 58- 60.
[9] 郭蘇. 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站鏡場和CPC及屋頂CPV設計研究[D]. 南京: 河海大學水利水電學院, 2006.
[10] 郭蘇, 劉德有, 張耀明. 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的定日鏡[J]. 太陽能, 2006(5):34 - 37.
[11] 郭鐵錚, 劉德有, 錢艷平, 陳強, 卞新高, 郭蘇. 基于DSP的定日鏡跟蹤控制系統研究. 太陽能學報, 2010(01): 5 - 11.
[12] 王孝紅, 劉化果. 塔式太陽能定日鏡控制系統綜述[J]. 濟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3): 302 - 307
[13] L. Valenzuela, E. Zarza, M. Berenguel, 等. Direct steam generation in solarboilers[J]. Ieee Control Systems Magazine, 2004. 24(2): 15 - 29.
[14] L. Valenzuela, E. Zarza, M. Berenguel, 等. Control concepts for directsteam generation in parabolic troughs[J]. Solar Energy, 2005. 78(2): 301 - 311.
[15] L. Valenzuela, E. Zarza, M. Berenguel, 等. Control scheme for direct steamgeneration in parabolic troughs under recirculation operation mode[J]. SolarEnergy, 2006. 80(1): 1 - 17.
[16] M. Eck,T. Hirsch. Dynamics and control of parabolic trough collector loopswith direct steam generation[J]. Solar Energy, 2007. 81(2): 268 - 279.
[17] E.F.Camacho, M.Berenguel, F.R.Rubio. Advanced Control of SolarPlants[M]. 1997, Berlin: Springer-Verlag.
[18] M. Bar?o, J.M. Lemos, R.N. Silva. Reduced complexity adaptive nonlinearcontrol of a distributed collector solar field[J]. 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 2002.12(1): 131 - 141.
[19] E.F. Camacho, F.R. Rubio, F.M. Hughes. Self-tuning control of a solarpower plant with a distributed collector field[J]. Control Systems, IEEE, 1992.12(2): 72 - 78.
[20] F. Vaz, R. Oliveira, R.N. Silva. PID control of a solar plant with gaininterpolation[R]. Proceedings of the 2nd Users Group TMR Programme. PSA,CIEMAT, Spain, 1998.
[21] T.A. Johansen, C. Storaa. Energy-based control of a distributed solarcollector field[J]. Automatica, 2002. 38(7): 1191 - 1199.
[22] 趙毅勇. 塔式太陽能熱發電機組的控制策略研究[M]. 杭州:浙江工業大學, 2013.
作者簡介
劉德有(1962-),男,浙江江山人,博士,教授,博導,現任教于河海大學能源電氣學院,主要從事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
郭蘇(1981-),女,遼寧撫順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
許昌(1973-),男,安徽全椒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
摘自《自動化博覽》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