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客”之城是怎樣煉成的?
——來自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的新聞調查 (一)
韓義雷 劉曉瑩 羅 冰
180多人的拉勾網,1年為互聯網行業輸送了150萬人才。
“我們服務6萬家互聯網公司,其中60%都是創業型公司。”拉勾網CEO馬德龍說,“我們明年能做的一定會更多。”
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北京市海淀區,當年的“圖書城”已變身“中關村創業大街”。在這條約200米長的街道上,匯聚了天使匯、3W咖啡、飛馬旅、36氪等20多家“眾創空間”;這里的創業者,正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創客”的縮影。
“眾創空間”,一個風風火火“闖”入國務院文件的新名詞,如今已在中關村“聲名鵲起”。
5月4日,李克強在給清華創客的一封信中寫道,“青年愿創業,社會才生機盎然;青年爭創新,國家就朝氣蓬勃”;5月7日,李克強到“中關村創業大街”考察時對“創客”提出希望,“成為創新中國、智慧經濟的重要標識”。
在新一輪創新創業浪潮中,中關村核心區正成為中國的“創客”之城。“我們要成為科技服務集聚區、科技型企業發源地,引領中國創新創業邁進新時代。”海淀區委書記隋振江說。
“眾創空間”形成“生態系統”:孵化下一個馬云、馬化騰、柳傳志
“我們一個月能收到5000多個項目。”36氪創始人劉成城作了一個比較,“我們一個月聚集的項目,等于很多地區一年的數量。”
1988年出生的劉成城,正在逐步擴展36氪的內涵:“我們在做創業生態的服務平臺,其中,有諸多頂級投資機構聯盟入駐的‘36氪融資’,中國最領先的‘科技新媒體36氪’,還有免費的創業起步空間‘氪空間’。”
36氪,我國最早的科技博客。近年來,在移動互聯網帶動的創業浪潮中,36氪逐漸成長為互聯網創業者的服務平臺。
“在‘氪空間’里,初創團隊可免費獲得辦公場所、財務、法務等資源;在創業團隊不斷壯大的過程中,可以嫁接36氪媒體資源、融資渠道、項目展示平臺等。孵化時是免費的;在牽線后成功融資的,我們收取一定費用。”劉成城說,“以免費且不占股的模式開啟‘氪空間’,實現孵化企業97%成功融資率,成長最快的企業一年內完成三輪融資。”
不斷完善創新創業的生態系統,讓新一代創業變得更簡單。劉成城透露,“在經歷了一年模式探索和運營后,36氪開啟了‘氪空間×10計劃’,把氪空間鋪到全國十大創業城市。這樣一來,‘眾創空間’就能更好地服務大眾創業了。”
“以前,一塊牌子掉下來,砸到10個人,9個是大學生;現在9個是創業者。”wifipix創始人閆文聞,道出了“眾創空間”孵化明天的精神內核,“不需要關系,不需要背景,一批創新型孵化器,正為新一代創業者的勃勃雄心尋找安放之處”。
把創業當作一種生活方式,七次創業的蘭寧羽創辦了天使匯。“我們和投資人一起,發起了兩億宅男基金,從各地高校尋找適合創業的‘理工男’,每人給20萬啟動資金。賠了,算我們的;做得好,我們會追加投資。在未來5年里,我們準備幫助10萬人創業。”蘭寧羽說。
“各個科技服務機構之間,正在形成一個服務鏈條。這是中關村核心區的競爭優勢。”聯想之星副總經理周自強說,“進行了7期創業特訓,投資了100多家企業,我們要不斷強化自己的核心優勢,在新一代創業者中孵化出下一個馬云、馬化騰、柳傳志。”
“成功創客”投資“青年創業社區”:用“有溫度的夢想”去改變“創業新生代”
“改變年輕創業者的生活方式”,蘇菂以這樣的想法投入“you+”的再創業。
“買一杯咖啡就能工作一天”,還能享受打印、復印、掃描諸多服務。2011年4月,蘇菂創建了“車庫咖啡”,讓一個個三四人的團隊,在此低門檻起步。
接觸了數以千計的創業者之后,蘇菂對孟德的經歷難以釋懷:“在距離咖啡館二十多分鐘步行距離的洗浴城大廳里,他一睡就是一年多。”
因為房租太貴,孟德在一家洗浴中心辦了一張5000元的會員卡,以平均每天不到30元的代價睡了一年的大廳沙發。那里除了睡覺,還能洗浴,吃早餐和夜宵,算下來十分劃算。
創業者能不能不再這樣漂泊?2015年4月26日,一個名叫“you+”的青年創業社區,在中關村核心區開業。
在這個12000平方米的社區里,近千名創業者、投資人和創業服務人群將工作生活在一起。在you+社區,目前單人間每月房租在3000元左右,四人間人均1000多元。相對于中關村腹地的優越位置,這樣的費用可謂平價。
蘇菂說:“我們要讓創業者住在一起,打造一個創業者之家。”
拎著兩包衣物,董鵬和吳際從小出租屋撤離,搬進一棟“烏托邦”氣息的you+社區。做線上電子產品回收平臺的他們,成了2000多位預約者中,首批通過篩選的“家友”之一。董鵬說:“在這里,同住在一起的創業者互稱‘家友’,生病時會有人送藥,創業遇到困難時‘鄰居們’可以為你支招。”
“you+”還吸引了“成功創客”、小米創始人雷軍的投資。
“我也在北京的地下室漂過,you+做的是能給漂泊中、創業中的年輕人,互幫互助正能量。”小米投資峰會上,雷軍當著眾人面說,“這里是一個有溫度的夢想,如果不是因為承諾小米其他合伙人,小米是我最后一個創業項目,我就一定要加入you+,跟他們一起去改變一代年輕人!”
把“中國孵化器”開到“美國硅谷”:在不斷融合中進入“全民創客”時代
“了解他們的規則,融入他們的規則,參與他們的規則。”
對于中國未來的創新創業,清控科創董事長秦君,談到了“融合的力量”。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硅谷地區,有一家孵化面積近5000平方米的孵化器。它有著一個中國名字——中關村科創硅谷孵化器,由海淀區政府與清控科創共建。
秦君至今記得,“美國加州副州長Gavin Newsom發來賀信說,硅谷是一個將夢想變為現實的地方,在硅谷的核心地帶融合發展,能得到一個充滿活力并富有成效的氛圍”。
“我們到美國成立孵化器,可以為企業提供一個可參照的模板。”秦君說,“希望通過建立硅谷孵化器,搭建一個全新的創新創業平臺。”
把“中國孵化器”開到“美國硅谷”,在不斷融合中提升綜合能力;找準全球創業的“臺風口”,在不斷融合中進入“全民創客”時代。
北京創客空間創始人王盛林說:“由硅谷興起的硬件創業風潮,特別是智能硬件創業風潮,讓中國創客從愛好走向創業。”
“過去10年,中國創客走過了以‘啟蒙’和‘創業’為特征的1.0和2.0時代。據不完全統計,從2012年底到2014年底,有超過1000家智能硬件創業公司在中國誕生。到2014年底,各地創客空間總數超過50家。”王盛林說,“未來5年,中國創客將進入‘全民創客’時代,也就是3.0時代。”
在王盛林看來,中國經濟創新變革的兩大核心力量,就是“互聯網+”和“創客”。互聯網通過對于用戶和數據的鏈接帶來了更多的“模式”創新,“創客”通過對新技術和算法的連接帶動了更多的“技術”創新。創客將進入上承互聯網和各傳統產業,下接整個大眾的鏈接時代。
“眾創空間是一種新模式,體現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政府也要發揮自己的作用,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良好的氛圍。”海淀區代區長于軍說。
改革先鋒如何跑出“加速度”?在創新中培養產業領袖
[導讀] 改革先鋒如何跑出“加速度”?來自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的新聞調查。
改革先鋒如何跑出“加速度”?
——來自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的新聞調查(二)
本報記者 韓義雷 劉曉瑩 羅 冰
“給創業者提供的服務收費嗎?總理對這個問題非常關注。”龍佑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高玲說。
5月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來到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創業會客廳”,訪問了政策窗口、知識產權窗口、社保窗口、法律窗口。“海淀區代區長于軍介紹了情況。我們在法律窗口告訴總理,這里貼了22項法律咨詢項目,前期全是免費的。”高玲說。
“創業需要什么,就應該配置什么。”于軍說,“希望有更多資源能夠在這里開放,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地幫助科技小微企業創業了。”
對于中關村核心區的改革,李克強表示贊許。于軍清楚記得:“總理說,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正處于新舊動力轉換的關鍵時期,要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使新的增長點破繭而出,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強化服務改革必須跑出加速度,這是政府的應盡職責。”
一張辦公桌就能注冊公司:構建全球創新創業“精神地標”
“兩平方米,一張辦公桌,就能注冊一家公司。”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創業服務中心主任趙新良,這樣描述“集中辦公區”。
2014年9月19日,34家創新創業服務機構被中關村核心區認定為集中辦公區。連同此前的11家,至今已有45家創新創業機構被認定。作為最新一批集中辦公區的代表,趙新良說:“改善創業環境,支持小微企業發展,集中辦公區將為創業企業在工商、稅務、創業咨詢、投融資等方面提供服務。”
當前,中關村核心區著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初步形成傳統孵化服務機構與新型服務組織并存,實體孵化與虛擬孵化結合,國有、民營、民非等多元機構性質互補,服務內容涵蓋投資、孵化、培訓、聯盟等環節,服務范圍覆蓋項目發現、團隊構建、企業孵化、專業技術服務、后續支撐等全價值鏈條的區域創新創業服務生態體系。
在實體孵化的集中辦公區授牌的同時,代表虛擬服務的中關村創新創業服務平臺也正式啟動。通過提供支持創新創業的專業服務、政策扶持,中關村已與創新創業緊密相連。“中關村就是創新創業,中關村就代表潛力。”一位初到中關村的創業投資人在微信中感慨。
“即便在‘硅谷’,創業者也很難在一間咖啡館中獲得諸多專業創業支持;在中關村,一張咖啡桌就可注冊公司,這種鼓勵創新創業的文化已經超越美國‘硅谷’。”拉勾網創始人許單單說。
外匯管理改革助科技企業貸款:搶下海外大單有了“底氣”
“中小企業借‘外債’,以前根本連想都不敢想的好事,竟然讓我們趕上了。”在借款協議上鄭重簽上名字后,綠色金可高級副總裁趙純一興奮不已。
3月23日,綠色金可、和隆優化和威聯德骨科3家中關村核心區高新技術企業,獲得低成本海外借款,成為首批借得“外債”的北京科技企業。這意味著,我國外債宏觀審慎管理外匯改革試點在中關村核心區正式落地。
“我們經常在海外采購生產原料,如果能直接在海外借錢、就地用外匯采購就好了。”趙純一腦海里曾閃現過這樣的想法。可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只允許外商投資企業借用外債,中資的中小企業根本不可能在海外借到外債。
3月10日,北京外匯管理部印發《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外債宏觀審慎管理外匯改革試點實施細則》,經海淀區、中關村管委會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將可打破中資企業不能借外債的藩籬。
趙純一清楚記得,通過海淀區金融辦的試點企業審批后,他3月11日向銀行提交申請表和企業材料,第二天就接到通知通過了借款審批。3月17日,上千萬元的貸款就打到企業賬戶上了。
這么大一筆款項,從申請到到賬不到一周,在趙純一多年經營企業的經驗里從沒遇到過。更何況,這次的借款來得相當“物美價廉”——不少資質和信用度較低的中小企業,在國內拿到貸款的綜合融資成本高達8%或9%,而如今“外債”的綜合融資成本只有4.5%。
趙純一算了筆賬,以這次申請的約1200萬元人民幣的外債為例,如果從國內銀行或貸款公司借,融資成本要比從國外借貴好幾十萬元。“這下搶那兩筆海外大訂單可有底氣啦。”
在創新中培養產業領袖:用新型研究院縫合“兩張皮”
“把產業共性問題當成課題,高校、院所科研更具針對性;項目收益50%以上歸核心團隊支配,激發了科研人員積極性;項目完成后由中心內最合適企業組織實施產業化,保證了企業參與。”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院長王茤祥說。
如何“縫合”科技和經濟的“兩張皮”?在中關村核心區支持下,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成立,探索新的體制機制。“該研究院將按照各產業領域的技術需求,組織大學、院所科研團隊設立研究實體,并遴選出覆蓋該領域全產業鏈條的若干企業,結為創新共同體,圍繞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前瞻性技術,進行研究與轉化。”王茤祥說。
北京市科委、海淀區政府、北京大學創新研究院共同出資10億元,組建了協同創新母基金。
王茤祥說,研究院采取“研究院—基金”二元耦合運營架構,13個協同創新中心也有13支子基金。每支子基金20%—30%來自母基金,創新共同體核心成員參與,其余來自社會資本,這樣就做到了“目標一致、責任共擔、利益共享、行動同步”。
該研究院將實施“產業領袖”培養計劃,打破傳統以考試、論文為重點的考核方式,把產業化成效作為考核標準。采取“雙課堂、雙導師、雙身份、雙考核”模式,首批將培養100名產業博士生。
“在創新中培養產業領袖,并以知識產權與地方產業發展合作,研究院實現了大學與大學、大學與產業、企業與行業、創新與人才培養、首都知識經濟與地方產業經濟的協同。”王茤祥說,“每年培養高端創新創業人才100人以上,創造具有核心競爭能力的重大技術50項以上,新增創新創業企業10家以上。”
建起科技服務“天貓商城”:專利競價無形資產評估在線完成
有技術卻不知該賣給誰?有錢卻不知到哪兒找技術?
為了填平“鴻溝”,中關村核心區推出了“技術轉移與知識產權服務平臺”。買賣雙方在注冊之后可以通過這個科技服務的“天貓商城”,享有信息發布、掛牌公示、展示推介、在線展會、在線交易等在線服務。
“該平臺承載著技術轉移與知識產權服務兩大功能。其中,技術轉移功能,圍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鏈條中的核心環節及各環節所需的共性服務,通過供需信息發布、實時競價交易、項目專題路演3個板塊來實現;知識產權服務功能,是面向企業、科研院所、高校、行業協會、商會、產業聯盟和投資機構等市場主體,通過提供檢索、咨詢、代理、評估、法律服務、融資、談判、交易等全鏈條服務來實現國際技術轉移。”海淀區知識產權局局長王英說。
作為信息大廳,該平臺可以進行全國各地自主交易供需信息發布;作為交易大廳,可以進行確權項目掛牌公示、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競價交易;作為服務大廳,可以進行研究機構、服務機構、投資機構支撐服務;作為資訊大廳,可以進行展會公告、交易公告、最新新聞、政策導航。
“該平臺擁有目前國內最大的技術交易數據庫。平臺與中技所共用一個后臺數據庫,而中技所實現專利交易過千萬,這些信息都在我們共用的數據庫里,為下一步進行大數據挖掘、整合、分析與深加工等增值服務提供海量數據的支撐。”王英說。
“當今時代,創業創新不再是少數人的專業,而是多數人的機會。我們要積極創造條件,推動各類創新要素融合互動。我們不僅要簡政有力,把該放的放到位,更要在監管和服務上下工夫,持續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清障搭臺,釋放經濟的無限活力。”海淀區區委書記隋振江說。
摘自 中國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