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青島高新區創業大廈B座二樓的技術市場交易大廳,偌大的電子顯示屏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屏幕上滾動顯示著在這里掛牌交易的技術,包括技術名稱、項目所有人、推薦機構及轉讓價格等信息。
青島技術交易市場總監張德震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青島的“一網一廳”(藍海技術交易網和技術交易服務大廳)如今已吸引了60多家服務機構入駐,基本做到“天天有活動、周周有主題、月月有專場”。截至目前,青島技術交易市場舉辦各類技術轉移促進活動800多場,參加機構1000家次,參加人數1萬多人次。
一度發展緩慢的青島技術市場為何如此爆發式增長?曾經并不活躍的服務機構為何如此激情高漲?青島又是如何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進創新創業的?
服務暢通供需對接
從科技成果發布到成果鑒定評價,從成果的知識產權服務到投融資咨詢,科技成果轉移的各個環節都有著服務機構的身影
對于青島科技大學化工學院教授朱兆友來說,最近一兩年,他可是趕上了好日子。去年2月,他的一項科研成果不僅賣出了150萬元的好價錢,而且至今已在多個公司得到了轉化應用。
朱兆友的這項技術名叫“含乙醇工業廢氣資源化處理技術”,2009年申請了專利。“利用這項技術處理含乙醇廢氣,每年可回收乙醇1500多噸,治理含甲苯廢氣,每年可回收甲苯800多噸。這對于減少工業廢氣排放,治理霧霾意義重大。”朱兆友說。
然而,就是這樣一項經濟社會效益十分顯著的好技術,過去幾年中卻一直待在深閨。“技術方不懂商業模式,需求方對技術不明就里,信息不對稱是科技成果交易不活躍、技術轉移不順暢的主要原因。”張德震說。
如何抹平供需之間的信息鴻溝,青島的辦法是堅持“市場配置科技資源、利益驅動創新創業”,通過大力發展技術轉移服務機構,讓社會化服務機構轉移轉化。青島恒佳偉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2014年2月,在青島首次科技成果拍賣會上,恒佳偉公司拍下了朱兆友的這項技術。“我們通過技術集成、熟化和二次開發,現在已在明月海藻集團、聚大洋海藻集團的多個車間得到了應用,并且實現了贏利。”青島恒佳偉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斌說。
“成功拍下這項技術,得益于我們對技術的了解,以及對市場前景的把握。”趙斌介紹,拍賣前,公司就已對該項技術進行了長期的跟蹤,對技術成熟度、技術優勢及可能存在的風險了如指掌,同時與課題組的教授也很熟悉。“當我們將這項技術與企業對接時,企業看到我們提供的可行性報告,看到他們關心的投資回報周期、技術的經濟價值等問題一目了然,立即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據了解,目前恒佳偉公司與日照、濰坊、泰安等地的食品、制藥、精細化工企業建立了合作意向;與中科院合作的另一個項目也已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落地,而且還參與了新項目的投資。
張德震告訴記者,目前青島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從兩年前的8家增長到90家,技術經紀人也達到284人。
市場的活躍,促進了青島技術合同交易額水漲船高。2013年,青島市技術合同交易額突破35億元,比上一年增長近40%;2014年交易額達到60.5億元,同比增長70.9%,創歷史新高。
政策催旺科技服務
青島技術市場的繁榮和技術交易的活躍,是轉變政府分配資源,采取多種舉措激活市場主體活力,主動“輸血”的結果。
青島技術市場技術中介機構活躍、技術市場興旺的背后,是理念的改變,也是政府部門主動“輸血”和“割肉”的結果。青島市科技局局長姜波介紹說,2013年以來,青島轉變政府分配資源、行政主導項目觀念,采取多種舉措激活市場主體活力,讓市場配置科技資源。
2013年底,青島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技術轉移機構的補助政策,將補助范圍從單純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擴大到整個行業,同時還對技術轉移雙方(需為本地高校院所或企業)進行補助。“我們每年都要對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的服務效果、服務質量及其對行業的貢獻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補助的重要依據,連續兩年不合格,取消其資質。我們已經累計取消了6家機構的市級技術轉移服務機構行業資質。”張德震說。
除了政府的扶持政策,技術轉移機構也得益于科技主管部門的“自身割肉”。“培育技術交易市場,真正讓市場來配置科技資源,政府就要做小。”張德震告訴記者,“我們的第一刀就是從2013年9月1日起取消技術合同登記費用,并放開了技術合同登記點。”
科技主管部門身上的“肉”不只“割”了一次。一年多來,青島科技局又相繼下放了技術轉移機構的認定,并將科技成果鑒定向社會機構放開。“市場是非常靈敏的,政府每出臺一個政策,每從身上‘割’一次肉,都會從市場那里得到迅速積極的反饋。”張德震說,取消技術合同登記費用后的兩個月,青島技術交易額每月增幅都在60%以上,而技術合同登記點,也從前年的1個增長到14個。“以前,技術成果轉移的方方面面都要找政府,現在不用了,高校院所和企業只要通過社會化科技服務就可以完成成果的轉移。”
政策的扶持讓科技服務機構有了安身之本,像“恒佳偉”這樣第一批“吃螃蟹”的服務機構,也通過市場賺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輸血”和“割肉”讓技術轉移機構“動了起來”,但青島服務機構小散弱的現狀制約了科技服務的有效提供。“動起來”之后,還得讓服務機構“立起來”。技術經紀人培訓,便是其中重要一環。
據了解,2013年以來,青島技術經紀人培訓已舉行了8期,接受培訓的人數超過400人。第八期學員張瑜在參加完培訓后寫道:“技術經紀人培訓讓我正遭遇的困惑、瓶頸、問題迎刃而解,原本舉步維艱的工作變得豁然開朗,真有一種撥開雨霧見月明的喜悅!”一大批來自各行各業的人才投身技術經紀人這項事業,匯集更多人的智慧和熱情,不斷完善科技成果掛牌、拍賣等集中公開技術交易規則,不斷創新“TMC主協調人”規則、“大學生科技創業—中國合伙人”計劃等科技服務機制。
張德震說:“我們希望通過培訓,打造一支符合‘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要求的技術經紀人隊伍,有效提升青島的技術轉移轉化能力和水平。在成功舉辦了威海市和吉林省的技術經紀人培訓之后,我們也邁出了跨區域科技資源整合和社會化服務聯合的步伐。”
規則激活市場活力
政府出臺宏觀政策,行業平臺負責組織實施,各市場主體積極參與公平競爭,青島技術交易“小政府、大市場、強行業”的格局漸漸清晰
如今,壯大起來的行業平臺開始為自己“立規”。2014年6月,青島技術交易市場正式推出科技成果掛牌交易規則,規定成果掛牌前,應由推薦機構進行確權、技術評估和市場分析等工作,確保掛牌項目知識產權明晰、技術成熟度高、有較高的商業價值和市場前景。這項舉措在全國開了先河,演繹了技術轉移的“加速度”。規則推出后的前3個月里,掛牌項目達208項,實現交易42項,交易額3997萬元。
從市場中誕生的規則,反過來促進了市場的健康發展。對此,青島中天智誠科技服務平臺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云志有切身的感受。“科技成果掛牌交易,我們開始不是很接受,”王云志說,但隨著交易規則的實施,切切實實得到了收益,“我們掛牌的三個項目不僅成交,而且交易時間比以前大為縮短。”
王云志告訴記者,以前他們從事技術交易,最大的阻礙是供需雙方對第三方服務機構的不信任,而掛牌交易這種正規透明的推介方式、完善規范的掛牌規則、嚴謹的操作流程、完整清晰的法律文書,讓供需雙方對服務機構產生了極大的信任。“在掛牌交易模式下,各方的權利義務都是透明的,三方都愿意去維護,因為自身的權利都得到了保障。”王云志補充道。
青島技術交易市場總監張德震表示:“我們今天只是邁出了第一步,推出了這套成果掛牌交易規則,讓社會各界一起來用、一起來完善,今后,我們還要進一步研究解決掛牌項目數量和質量的關系問題、技術市場與資本市場相銜接的制度創新等很多問題,堅實地邁好后面的第二步、第三步……”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