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證券報
記者從第五屆中國海洋工程國際研討會上獲悉,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牽頭編制的船舶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前期研究思路初稿已經完成,提出到2020年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及關鍵配套設備制造能力明顯增強,進入世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先進國家行列,成為世界上主要的配套設備制造國。此外,規劃有望以船舶工業對接《中國制造2025》的專項規劃形式出臺,重點扶持高端海工裝備。
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聶麗娟介紹,行業協會受相關部門委托,組織專家開展了中國船舶工業“十三五”規劃編制的前期研究工作,提出了初步發展思路和目標及相關政策建議。
“由于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被《中國制造2025》列為十大重點之一,規劃將突出高端海工裝備的地位,加強扶持。”她告訴上證報記者,推動船舶兼并重組、創新制造,高技術船舶走出去,如船舶出口信貸扶持將是政策重點。
上證報記者了解到,在《中國制造2025》定調未來十年制造業發展后,船舶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最終可能會以貫徹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專項規劃形式出臺。
“考慮總裝建造能力、平臺設計核心技術、關鍵部件的核心裝備三大標準,中國海工建造能力處于第二、第三梯隊之間,關鍵部件的核心裝備還沒形成品牌化、規模化,尚未被國際主流接受,跟先進國家差距仍然很大。”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公司研發設計經理李磊說,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中國企業仍有較長的路要走。
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海工裝備訂單總金額142億美元,占全球40. 3%,市場份額為全球第一,以鉆井裝備和海工船為主,生產儲運裝備仍低于韓國、新加坡,海工船2014年新接訂單前十的九家為中國企業。然而,今年,1-4月中國市場份額下降到全球第三,全球競爭仍然激烈。
“十三五”規劃前期稿也直陳我國船舶工業發展仍然存在以下問題:結構性產能過剩突出,行業集中度不高,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產業綜合技術實力待提升;船舶配套產業發展仍然滯后;管理水平差距較大,生產效率亟待提高。
因此,“十三五”規劃前期稿提出,下一步,我國船舶工業將加快轉型升級、創新和信息化,綠色發展。具體目標有造船產量占全球份額40%以上,力爭達到50%;高技術船舶、海工裝備核心技術主要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達到30%以上,海洋油氣開發裝備關鍵系統和設備本土化率達30%以上。
重點任務包括化解造船產能過剩、推進行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鼓勵軍工企業生產民用基礎設施和“民參軍”;支持企業信息化建設,打造智能船廠;加強配套設備自主化建設能力;推進行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擴大對外合作和開發等。
【相關閱讀】
2015年1-4月,中國船舶出口額為103.8億美元,同比增長31.2%;船舶進口額為5.8億美元,同比增長11.3%;船舶進出口總額為109.6億美元,同比增長30.2%。
6月15日,中國重工特意發布停牌公告解釋公司股票停牌原因:“中船重工擬對其自身相關業務進行調整,部分業務涉及到公司。其中,公司擬以持有的動力相關資產進行對外投資,參與中船重工擬打造的動力業務平臺公司。”
6月4日從上海政府網站獲悉,江南造船公司6月3日迎來150周年紀念,在紀念大會上,中船集團董事長董強提出“服務國家戰略,打造大國重器,弘揚江南精神”的目標。在根據江南造船最新制定的2015年至2020年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推動江南造船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軍工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