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報
從核電研發設計、工程承包、設備制造,到測試認證、運行服務、人才培養,上海正在打造核電產業鏈的新高地。
“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上海已成為國內核電工程設計,主設備、輔助設備,核電站建設運行以及檢測服務、核電人才教育培訓等產業鏈最完整的地區之一。”上海核電辦主任韋平近日在第七屆中國核電前沿高峰論壇上表示,“目前上海核電產業正進入較快發展期,在滬形成了以中央企業、地方企業以及各類不同所有制企業近百家集聚發展新格局。”
科技創新聚集產能
公開信息顯示,上世紀70年代,上海核電產業從“728”工程開始起步,為秦山一期30萬千瓦核電站提供了50%的重要設備和千余噸核用特殊材料。經過40余年的發展,上海核電產業已具備良好的產業基礎,產業鏈日趨完整,已成為上海市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推進的重點領域。
尤其在裝備制造和服務業方面,上海的知名度與日俱增。
相關資料顯示,上海目前已形成以上海電氣為主,較為完整的核電裝備制造體系,一批企業近年來已取得ASME核電生產許可證書,具備核電設備出口的國際資質。逐步成形的上海電氣臨港重型裝備制造基地、上海電氣閔行熱加工基地和寶鋼核電特種材料基地等三大制造集聚區擁有世界一流的重型廠房和先進設備。
在核電服務業方面,上海已在技術研發、系統設計、標準制定、測試認證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集聚了一批實力強勁的企業,并在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初步形成產業集群。
“核電發展技術要先行,面臨新一輪發展機遇,我們更加注重發揮科技創新引領的作用。上海市目前正在部署加快推進核電領域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戰略,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支撐。”韋平表示。
據了解,“十二五”以來,上海已累計實施核電項目90余項,總投入達到93.5億元,形成各項核電專利337項。截至2015年3月底,上海已累計承接各堆型核電主設備共計287臺,已交付主設備145臺,核機容器2000臺,各類儀器儀表近萬臺。
不僅如此,近年來上海核電裝備企業通過三門、海陽、臺山項目建設,已基本掌握了三代核電設備制造技術。AP1000首臺堆內構件已在6月13日完成交付。目前正在計劃研制“華龍一號”堆內構件,以及常規島智能發電機組。
“走出去”步伐加快
當前在融入核電“走出去”的整體戰略中,上海正積極參與海外核電項目的建設。
上海核電辦信息處處長周凌表示,雖然上海具備良好的基礎和條件,但與國際同行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核島設備制造企業缺乏自主設計能力,部分核心產品的合格率與國際同行相比偏低,工藝成熟性和質量穩定性有待提高。
周凌建議,上海核電產業要“走出去”,首先要學習全球核電主設備成套供應商“走出去”的策略,比如西屋電氣、阿?,m、俄羅斯原子能等公司就在拓展國際市場上有很多經驗可借鑒。
上海核電辦提出“走出去”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通過國際合作實現單件設備出口。今年3月,上海電氣通過與法國阿海法公司的合作爭取到南非核電站的一個分包合同;第二步是通過搭船出海實現核電設備小成套的出口;第三步是通過組合聯隊實現設備和服務的全產業鏈出口。
“實施三步走戰略首先需要加快技術研發,打造設備集成和綜合服務的供應商。然后組建上海核電產業聯盟,打造上海核電品牌。同時強化核安全意識,加快核電國際化人才培養。”周凌認為,“對接上海自貿區,推動上海核電產融結合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環節。”
“我們將積極發揮上海自貿區的優勢,吸引各大核電集團在滬發展金融業務,推動核電設備的融資租賃等創新發展,為核電企業‘走出去’提供便利。”周凌表示。
信息顯示,上海市政府與中核集團于6月24日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發將重點圍繞產業金融領域、先進核能技術研發和產業化以及經濟等方面開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