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高科大學聯盟與秦皇島市政產學研對接會在北戴河新區舉行。此次對接會以加速成果轉化、融入協同發展為主題,來自北京高科大學聯盟的11所高校負責人以及駐秦高校、相關企業等200余人參加了此次對接會。
據了解,對接會上北京高科大學聯盟與秦皇島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北京大學聯盟將依托北戴河新區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充分發揮其在電子信息、網絡、通信、鐵路、公路、交通、新型材料等諸多領域的優勢,與秦皇島市開展產學研合作,并優先考慮將科研成果在秦皇島市實現轉化。
校地、校企“牽手”
推動京冀產學研合作
北京高科大學聯盟成立于2011年,由北京化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等11所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共同發起組建,涵蓋電子信息、網絡與通信、鐵路公路交通、新材料、化學化工、新能源、電力、地質、礦業、石油、林業、造船業和核工業等國家戰略工程領域,并積聚了大批一流的優質資源。
“此次對接會上,高科大學聯盟接受了燕山大學加入聯盟的申請。至此,北京高校聯盟的成員發展為12個。”北京高科大學聯盟發展規劃處副主任劉志晗表示,北京高科大學聯盟走進秦皇島市,在與秦皇島市簽訂合作框架協議的同時,還與河北金茂集團簽訂產學研用戰略合作協議,并共同為大學聯盟北戴河新區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揭牌。
“北戴河新區是住房和城市建設部公布的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之一,北京郵電大學在智慧城市領域具有一定的實力。”劉志晗介紹,此次對接會上,作為聯盟成員高校——北京郵電大學和秦皇島市北戴河新區政府簽訂了智慧城市建設框架協議,致力于共同推進北戴河新區智慧城市建設、電子政務建設、智慧旅游建設、智慧健康產業建設,設立智慧城市(北戴河)培訓中心,合作開展高層次工程師教育與繼續教育。
北京郵電大學并不是第一家與秦皇島市成功“牽手”的聯盟成員。2014年,北京化工大學就與秦皇島市政府簽署設立研究院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北戴河新區建立北京化工大學秦皇島校區,計劃2017年開始招生。據了解,籌劃在建的秦皇島校區項目預計總投資19億元,占地720畝,將設立中法工程師學院、中德工程師學院等。該項目在秦皇島市率先采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即政府將土地無償劃撥給學校,學校則以土地入股與運營商合作,運營商出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由政府牽線搭橋,引入第三方河北金茂集團進行合作開發建設。
創新合作模式
打通成果轉化創新鏈
組建聯盟、聚集資源是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產學研合作走向深廣的主要路徑。北京高科大學聯盟成立以來,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形成了獨特的產學研合作新模式。
劉志晗表示,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是一個很長的鏈條,包括政產學研金介用各個要素,需要不同的主體做不同的事情,高校教師比較了解科學研究的規律,但是研究的內容多是興趣驅動,因而很多科研成果并不能直接得到應用。而企業比較了解市場需求,知道市場需要什么樣的產品,但缺乏先進技術和設備,所以要把企業的資源和高校資源更好的結合起來。要打通科技創新鏈上“孤島問題”,確保科技成果從一個基因、苗子,最終變成一個“巨人”;從中試規模做到工業規模的示范,這個過程只能由企業來做來擔當。
“以前,政產學研用經常被提及,卻并不太關注金融、科技中介這兩個主體。在此次對接會上,北京高科大學聯盟在金、介方面均有新的突破。河北金茂集團與聯盟簽訂合作協議,注入一筆合作啟動資金。當政產學研這些要素聚集到一起,資金就像一股活水,喚起了各資源的活力。”劉志晗表示,當金介這兩大主體融入進科技成果轉化鏈中,才真正能夠把科技成果轉化之路打通。
有了資金,場地的問題也在此次對接會上得到解決。“以往我們和一些地方政府部門談合作的時候,在當地并沒有成立合作基地,造成后期項目合作的推動存在著一定困難。比如說以往合作的方式就是開會、洽談、溝通,回來之后就要通過電話聯系,兩地奔波,十分不方便。燕山大學的加入使聯盟在秦皇島市有了自己的基地。”劉志晗表示,具體來說,這次北京高科大學聯盟與秦皇島市的對接會是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和當地政府、企業、屬地高校等單位均建立了合作關系,“我們用一種釘釘子的精神,把聯盟與秦皇島科技領域的產學研合作做扎實、做到位。這是一種很好的開端和模式。這樣做,既符合國家政策的調整,也符合我們的實際經驗。”
京校十條加速成果轉化
“高校教師的發明屬于職務發明,發明所用權屬高校,如果校方對這些發明處置不當,就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為盡可能避免工作中的失職,以往高校在處置科技成果轉化問題上往往比較保守。在高校大學科技園、產業園在科技項目孵化過程中,高校一貫輸出科技成果的做法,并不能夠換得高校發展所需的營養物質,這也影響了高校科研工作的再造。”擁有多年科研工作經驗的劉志晗表示。
為創新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2014年年初北京市制定出臺了《加快推進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協同創新若干意見(試行)》(京校十條)。
根據這份意見,高校可自主對科技成果的合作實施、轉讓、對外投資和實施許可等科技成果轉化事項進行審批,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將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實行備案管理。而成果轉化利益分配用于科研團隊獎勵或轉化人員獎勵的比例,從此前20%大幅調高到70%以上。
“京校十條打破束縛、釋放活力、注重實效,實施一年多以來,大大激發了高校教師的科技成果轉化的激情。”劉志晗表示。
2014年初,京校十條頒布后不久,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鄧中亮教授等人,成功研制出廣域室內外無縫高精度定位系統,可輕松實現人們在停車場停車容易、取車不愁的愿望。
該系統能夠在車輛刷卡進入停車場時,將車輛所處的位置、哪些地方還有空余車位等定位信息實時推送到用戶終端上,以便用戶找到最佳停車位。與此同時,停車場還可通過傳感器網絡實時監測車輛的移動、停泊,并記錄停車位置。目前已經在首都機場、虹橋等機場22個航站樓建立了機場位置服務應用平臺。
“工學研究創新講究三點:構思、構物、成器。所謂構思,就是提出新的思想;構物,就是把實驗平臺和研究平臺搭建起來;成器,就是要產業化,最終使研究成果走向應用,不能只是從實驗到實驗,必須將研究成果轉化成生產力,這是對工學的基本要求。”鄧中亮表示。
不過,在北京科技大學校長助理朱鴻民看來,只有這樣的機制還不夠。“一味寄希望于追求經濟效益的企業和風投資金愿意冒險投資,不太現實。”他建議,國家應該出資扶持部分項目,承擔一部分成果轉化的風險。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