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正式出臺《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積極發揮我國互聯網已經形成的比較優勢,把握機遇,增強信心,加快推進“互聯網+”發展,有利于重塑創新體系、激發創新活力、培育新興業態和創新公共服務模式,對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性文件。”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互聯網+”具有廣闊的前景和無限的潛力,對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乃至國家綜合競爭力有關鍵作用。
頂層設計引領方向
據林念修介紹,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有關文件。3月份以來,國家發改委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網信辦、科技部等10個部門,在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共同起草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
“《意見》堅持以改革創新和市場需求為導向,突出企業的主體作用,強調要充分發揮我國互聯網的規模優勢和應用優勢,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優勢和新動能。”林念修說。
“《意見》在形式上新穎活潑,在內容上針對性強。”作為《意見》出臺前后的參與者,賽迪智庫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研究所所長、電子信息產業研究所所長安暉表示,《意見》是一個統籌性行動綱領,將統一目前大眾對“互聯網+”的認識。“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
安暉認為,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具有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正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著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意見》的出臺恰逢其時。
林念修表示,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會同工信部等有關部門,按照《意見》的工作任務分工安排,抓緊實施相關行動,推動互聯網與各個領域的深入融合和創新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用“互聯網+”來助推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
據了解,在《意見》落實的保障支撐方面,科技部牽頭或參與的包括做實產業基礎、保障安全基礎、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大力發展開源社區、構建開放包容環境、加強智力建設、加大財稅支持等。
激發產業融合正能量
《意見》提出,我國“互聯網+”行動總體目標是,到2018年,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互聯網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互聯網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互聯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同時,《意見》明確了11項重點行動。分別是“互聯網+”創業創新、“互聯網+”協同制造、“互聯網+”現代農業、“互聯網+”智慧能源、“互聯網+”普惠金融、“互聯網+”益民服務、“互聯網+”高效物流、“互聯網+”電子商務、“互聯網+”便捷交通、“互聯網+”綠色生態、“互聯網+”人工智能。其中,科技部重點參與了“互聯網+”創業創新、“互聯網+”協同制造、“互聯網+”現代農業和“互聯網+”人工智能。
此外,根據互聯網與相關領域融合的特點和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意見》明確了40項重點發展任務。
對此,賽迪顧問互聯網研究中心分析師門長暉表示,在這些行動任務中,消費服務領域將會率先實現跨越式發展。
“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萬物互聯的時代,‘互聯網+’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意見》確定的11項行動很難覆蓋所有的領域。在今后的具體實踐中,要用開放的理念、發展的眼光來推動這項工作。同時,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拓展,會產生更多的融合應用。”門長暉說。
“《意見》審議出臺前,國家領導人曾專門到工信部聽取‘互聯網+’制造的工作匯報,對互聯網激發制造業新的發展動力和煥發新的生命力高度重視。”在安暉看來,隨著與傳統行業融合的不斷深入,尤其是在制造業領域,互聯網將爆發出更大的正向推動能量。“《意見》提出的11個互聯網融合發展的重點領域,事關經濟發展全局,或貼近大眾生活,或創新變革潛力巨大,同時也是互聯網能夠發揮關鍵作用、指導性非常明確的領域”。
企業發展存想像空間
傳統企業如何落實“互聯網+”?安暉認為,既要廣泛采用互聯網技術、提質增效,還要在技術、產品、服務、創新四個環節下足功夫,進一步優化甚至重塑企業價值鏈和生態鏈。
“具有平臺化思維運營的互聯網大企業發展潛力巨大,互聯網小企業則應聚焦垂直化協同領域,在細分領域深耕。”門長暉認為,未來,“互聯網+”將帶給企業無限的發展想像空間。對于傳統企業而言,如何運用互聯網思維,用互聯網改造傳統業務,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對自身形成顛覆性革命,實現利潤新的增長是其今后的發展重點。
“互聯網將會大有可為。” 騰訊網絡媒體事業群總裁、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劉勝義表示,一是互聯網成為新的基礎設施,能有效促進有限資源的優化利用。比如,互聯網的介入有效盤活了現有的交通資源,騰訊的手機打車軟件滴滴打車能夠讓用戶按按手指就可以輕松地叫車和支付車費。二是互聯網能夠促進創新的經濟發展并拉動消費。以O2O餐飲為例,過去5年,中國餐飲行業的增長率一直在放緩,直至眾多提供外賣和預定服務的APP出現。此類APP提供的服務并不復雜,但非常細化,滿足了用戶的具體需求,包括根據用戶的地理位置和口味進行推薦和發送預定提醒等。互聯網充分挖掘了消費潛力,而消費者則獲得了實實在在的便利。三是“互聯網+”將提高公共服務效率,讓政府服務更加觸手可及。除了企業,目前,政府和公共部門也在抓住數字技術和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機遇,建立新型的社會管理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
“我國已經有幾十個城市正在使用騰訊搭建的‘互聯網+’解決方案平臺。越來越多的市民使用手機在線上解決生活瑣事。”劉勝義表示,騰訊是最早倡導和踐行“互聯網+”概念的互聯網企業。目前,騰訊已將移動互聯網技術滲透到城市發展中的每個領域,激活城市生態的每個細胞,提高城市服務的效率,優化城市資源的配置,加強城市發展的動力,逐步構建未來的智慧城市。
據悉,目前,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用友、聯想等國內知名大企業都在布局“互聯網+”業務。另據記者統計,僅6月以來,以“互聯網+農業”、“互聯網+交通”、“互聯網+醫療”、“互聯網+能源”、“互聯網+教育”等為主題,合計已有26家公司涉足“互聯網+”,其中4家公司屬于服務業,19家公司屬于傳統制造業,3家公司屬于農業。這些公司主要以并購互聯網公司、成立互聯網子公司、引入互聯網公司作為戰略伙伴、布局大數據產業等方式投向互聯網。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