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市場期待已久的中國版“工業4.0”規劃——《中國制造2025》終于落地。《中國制造2025》提出,堅持把創新擺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鍵共性技術,促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
《中國制造2025》究竟怎樣引領我國制造產業的發展?“互聯網+”時代將如何改變中國制造業?我國的制造產業應該走怎么樣的發展之路?近日,記者就以上問題采訪了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請他談談對“中國制造2025”的認識和理解。
記者:日前國務院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哪方面的內容是你最關注的?
羅百輝:工業互聯網和機器人無疑是《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內容。隨著與“互聯網+”的融合,傳統制造業的升級將圍繞工業互聯網和機器替代的路線展開。工業企業應用互聯網技術提高整體競爭力,就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也是“互聯網+”最早實現的行業之一。而智能機器人和高檔數控機床的使用,則將成為先進高端制造裝備的“大腦”。國際機器人協會的數據顯示,去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長27%,達到22.5萬臺左右,其中中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長54%。
工業互聯網代表著新的生產力方向,將為傳統行業帶來巨大效率改進,未來20年中國工業互聯網有望可帶來3萬億美元GDP增量,相關產業市場空間巨大。
記者:《中國制造2025》規劃提出,大力推動十大領域突破發展,那么你認為十大領域中,那個領域更容易有突破發展?
羅百輝:《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提出,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重點領域。
我認為,上述十大領域中,其中一個主攻方向就是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系統。智能裝備中的機器人特別是智能機器人是重中之重。
工業機器人作為實現工業自動化的中堅力量,正悄然改變著制造業的用工模式,以人為主的生產模式正逐步向以機器人為主的模式轉變。在用工荒和安全法規的壓力下,眾多企業都表現出了迫切的機器人換人需求。企業也開始逐漸接受機器人生產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優勢。
此外,隨著市場的不斷升溫,機器人及成套裝備成本快速下降,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出臺的“一年回本的機器人”投資方案導致了機器人應用市場拐點的提前到來。在政策支持和社會需求的雙重驅動下,一場以機器人技術為核心的產業風暴正在席卷全球。
記者:《中國制造2025》規劃提出,發展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目前,我國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與國外的差距在哪里?
羅百輝:當前我國數控機床正處于快速提升階段。近幾年,為航空、航天、汽車、船舶和發電設備等制造領域研發的高端數控機床品種已達100余種,但與國外先進機床制造企業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一是制造裝備和管理技術落后,產品質量及可靠性不高。精密制造設備品種少、精度保持性較低、自動化水平不高及環保性差。企業的質量爭優意識還不夠深化,質量安全保障體系不夠完善,質量管理能力薄弱等,成為企業制造出的產品質量差、可靠性及精度保持性不好的一個主要原因。
羅百輝:中國機器換人大趨勢即將到來
當今世界正處在金融危機后的深刻變革和調整階段,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新生代技術交流和碰撞日益頻繁,各主要工業發達國家將目光重新投向制造業,中國在面對國內外諸多壓力下選擇發展智能制造這一新興產業,是完成工業發展轉型升級,助推工業化和信息化高層次深度結合的一條最理性的發展道路。
可以說從長遠來看,工業機器人大規模代替傳統廉價勞動力進行生產活動是大勢所趨,不僅在于勞動力成本上漲導致人口紅利消失,也在于高端精密智能化制造方式的內在要求,同時還背負著將人類從繁重、危險、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的歷史使命。
現在面臨的問題就在于我們是否已經在市場基礎、管理理念、商業模式、社會結構等各方面做好準備迎接工業機器人時代的到來?機器換人的大潮何時可以開始又何時結束?全智能化生產后將會對我國乃至世界經濟、社會、生活方式產生怎樣的影響?
首先從全球來看,近年來世界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快速增長,其原因一方面主要是發達國家吸取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教訓,實施再工業化戰略,確保制造業制高點;另一方面則是得益于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的高速增長。目前全球各國對智能制造均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各種政策措施相繼出臺。重要原因在于三年來全球范圍內的制造業持續走低,市場、就業等因素施加在各國經濟上的壓力逐步增大。歐美日等傳統發達國家期望利用智能制造來應對國內疲軟的經濟形勢,夯實經濟基礎,并對抗制造業向新興市場國家轉移的大趨勢。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則希望利用智能制造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綜合競爭力。德國提出標志性的“工業4.0”即是智能制造發展的長遠目標,而智能制造裝備又以工業機器人為標志。
201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創下新高,達到20.5萬臺,同比增長15.2%,較2012年安裝量增長4.6萬臺,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于汽車行業需求的穩定增加。全球機器人產業在保持著良好增長勢頭的同時,隨著電子產品及新型產業不斷增長的需求,以及自動化生產的需要,工業機器人在下游行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汽車、電子電氣、橡膠塑料、金屬和機械領域。汽車領域應用最廣,占工業機器人應用總數的39.0%;其次是電子電氣領域,占比20.3%;食品飲料和藥品化妝品領域相對較少,占比分別為3.5%和1.1%。
全球機器人產業研究專家羅百輝認為,近兩年隨著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提出,兩化融合的穩步推進,中國智能制造裝備領域得到了全社會范圍的廣泛關注。隨著產品性能提升的內在需求增加和中國勞動力價格上漲,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不斷加大。工業機器人作為智能制造領域的代表,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具備較強的政策優勢,由于制造業轉型與升級,政府扶持力度不斷加碼。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制造業向高端發展是必經之路。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利用機器人技術提升我國工業發展水平,完成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
在產業政策的激勵和市場需求的帶動下,近年來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實現快速增長,業內領軍企業產業化能力不斷提升,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新企業也積極投身于機器人產業當中。201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12050臺,同比增長26.2%,而2012至2014年的復合增長率則高達44.6%。
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后是產業環境的不斷完善。2014年1月,工信部發布了《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中國工業機器人發展目標,即開發滿足用戶需求的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技術、主機設計技術及關鍵零部件制造技術,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提升量大面廣主流產品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指標,在重要工業制造領域推進工業機器人的規模化示范應用。除了國家對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總體指導外,各地對工業機器人產業也制定了相關政策,予以支持與鼓勵。
與工業發展相類似,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也面臨區域分布不均勻的問題。制造業及發展較好的地區是中國工業機器人應用的主戰場,也是拉動工業機器人發展的驅動力,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主要分布在華東和華南區域。我國工業機器人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蘇、上海、北京等地,其工業機器人擁有量占全國的一半以上。珠江三角洲地區和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兩個地區,其中長江三角洲地區在制造業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企業資金與技術實力雄厚、對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要求高,這促使企業使用較多工業機器人需求越來越強。
從工業機器人生產研發等產業的角度來看,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主要在東北、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發展較好。東北是國內老工業基地,是最早從事于工業機器人生產的地區,主要企業包括沈陽新松機器人公司、哈爾濱博時自動化設備、海爾哈工大機器人技術公司等。長三角地區是中國汽車制造業、電子制造企業集中地,也是重要的機器人自動化公司集聚地,主要企業有上海富安工廠自動化、上海機電一體化工程中心、上海廣茂達伙伴機器人、安徽江淮自動化設備公司等。京津冀地區因其技術優勢,機器人產業也有所發展,代表企業包括北京紫光、艾捷默、遠大超人、拓博爾等,覆蓋領域包括工業機器人及其自動化生產線、工業機器人集成應用、工業機器人技術咨詢等產品和服務。
從應用行業統計數據來看,汽車、電子工業是國內工業機器人的主要應用領域。其中汽車工業是工業機器人最大的應用行業,占比達到38%,與國際對應比例相近;而電子工業領域占比達到18.1%。其他應用行業包括橡膠塑料、軍工、航空制造、食品工業、醫藥設備、金屬制品等領域。
受國家宏觀政策調控及居民消費水平提高的影響,我國汽車業進入高速增長期,整個行業增產擴能增加了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汽車工業的發展是近幾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增長的主要原動力之一。另一方面,一些新興的中低端市場也迅速擴大,如工程機械領域,甚至一些過去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如石化、糧食、建材、化肥、飼料等領域市場需求也迅速發展起來。
近年來,通過拓展下游應用服務,開拓傳統市場接納新興生產方式,家電、軌道交通、船舶等領域是機器人未來應用的主戰場。在一般工業應用的新領域,如光伏產業、動力電池制造業,包括酒類、飲料、乳業、糖等在內的食品工業,以及化纖、玻璃纖維、磚瓦制造、五金打磨、冶金澆鑄、醫藥等行業,都有工業機器人替代人工的環節和空間。
摘自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