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時代,軟件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過運用互聯網理念,軟件技術與工業技術開始實現融合發展。要讓電力驅動的機器變成軟件驅動的機器,讓制造向互聯網化、智能化、網絡化、服務化方向發展,形成制造業網絡化產業生態體系——
中央編辦近日公布了工信部的部分職責和機構調整,一個重要的變化是把軟件服務業司改成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我們的職責范圍變大了,工作重點將由軟件服務業拓展到兩化深度融合、信息安全等方面,為智能制造提供軟件支撐將是主要方向之一。”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司長陳偉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回答說。
在日前舉辦的2015推動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骨干企業發展工作座談會上,陳偉也表示,要發揮軟件的核心驅動作用,大力推進軟件技術與工業技術融合發展,推動智能制造。同時,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培育壯大一批骨干企業,推動軟件產業由大變強,提升全行業支撐服務“中國制造2025”的能力。
結合帶來神奇變化
融合了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管理人員可以在千里之外實現對生產過程的監控和管理;上馬了數字控制系統,原來70分鐘的數控機床加工準備時間被縮短到5分鐘……在沈陽機床,記者看到了軟件與制造結合后帶來的神奇變化。
無論是德國的工業4.0戰略,還是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概念,其本質都是利用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將業務知識深度嵌入軟件中,通過軟件再造業務流程,實現“零件與機器的互相交流”。“中國制造也是一樣,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推進智能制造發展,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陳偉說。
軟件服務業企業早已捕捉到智能制造的市場機會。中海創集團與振華重工合作,結合最新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要共同構建全球最高水平的智慧港口;啟明信息為一汽集團從決策、經營到生產打造了一整套信息化體系,并提供數字化汽車解決方案;達夢數據庫公司則為沈陽機械制造廠提供了數控機床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解決方案,實現全流程在線監管。
工信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近1.6萬億元,同比增長17.1%。其中,信息技術服務收入占全行業比重超過一半。陳偉表示,這說明軟件業服務化、網絡化趨勢明顯,智能制造也正是要讓電力驅動的機器變成軟件驅動的機器,讓制造向互聯網化、智能化、網絡化、服務化的方向發展。
核心技術仍待突破
在日前舉行的“2015中科曙光技術創新大會上”,曙光總裁歷軍對外介紹“數據中國”的企業戰略,并宣布正打造數據平臺,構建從高性能計算、服務器、存儲、新安全等覆蓋全流程的自主技術產品服務體系,向數據服務提供商轉變。
陳偉坦言,中國軟件業的基礎研發能力還較弱,尤其是實時操作系統、云操作系統等核心技術薄弱,國產研發設計工具、制造執行系統、工業控制系統、大型管理軟件等相對缺失。這將造成信息安全受制于人,未來的工業互聯網、包括工業控制系統等也面臨新的挑戰。
其中,操作系統成為下一步要突破的關鍵。據介紹,工信部將著力推動發展3類操作系統,一類是工業嵌入式操作系統、工業操作系統、移動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等基礎軟件,以提高智能制造領域操作系統等基礎軟件能力;一類是智能汽車操作系統、車載應用軟件,以支持汽車產業轉型發展;另一類是工業機器人操作系統,以推動工業機器人研發和應用推廣。
我國軟件企業研發投入力度和水平不斷增強,在許多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調查顯示,2014年軟件企業研發投入較上年大幅增長了54.3%。“但綜合50強軟件企業全年研發投入總和,與IBM、微軟兩家企業的研發投入總和相當,反映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形成,我國骨干軟件企業加快規?;l展任重道遠。”陳偉說。
成為創新創業焦點
利用手機在線選座、團購等方式,影院上座率可以大幅提高;通過交通云平臺,交管部門可以開展交通出行需求分析,提升指揮調度效率;整合醫療健康數據,醫患可以實現精準匹配和掛號……
軟件已不再是處于從屬地位的工具。生產領域出現的工業互聯網、工業4.0等,消費領域涌現的打車軟件、互聯網金融等,都是軟件技術與業務知識深度融合、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緊密結合,從而深刻變革傳統業務模式的結果。
這也令軟件業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焦點。軟件園紛紛發布“創業+”行動計劃,通過創業培訓服務體系,并提供資金,推動軟件企業成果孵化;大型企業紛紛搭建開放平臺,將用戶資源和技術資源開放給軟件業合作伙伴,降低創業者進入市場的門檻,推動軟件應用層出不窮;軟件創業者們則紛紛瞄準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成果不斷涌現。
陳偉表示,軟件業要把握向互聯網化發展的趨勢,堅持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并重,探索建立符合自身特點的技術、業務和管理創新體系。同時,加強產業聯盟、開源社區等的建設,推進軟件企業、互聯網企業與工業企業深度合作,推動基于網絡的協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