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工業規模躍居世界前列,在500余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在國際標準行業分類的22個行業中,我國的產值均居第一或第二。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大國,但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總體競爭實力在全球處于第三梯隊。
樹立制造業是戰略基石的理念
國際金融危機后各國發展理念和發展戰略的調整,無不顯示出實體經濟的重要性,發達國家致力于長期保持產業競爭優勢的力度在加強,國際產業競爭加劇的趨勢在強化。中國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就要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堅定不移地把工業作為實體經濟的主體,突出工業強國在實現“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的地位。提升基礎產業發展能力,建立工業共性技術的國家研究開發體系,實施重大工程,著力突破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制造裝備瓶頸約束,大力發展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興技術和產業,搶占新一輪經濟科技競爭制高點。完善工業發展的金融支持環境,完善和規范金融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創造一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政策和環境。
面對新一輪產業革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發達國家紛紛結合自己的國情提出一系列新戰略。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有條件、有基礎、有能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兩化深度融合之路。全球互聯網經濟正呈現出中美“雙子星座”的發展格局,全球互聯網企業市值最大的30家企業中,中國有8家、美國有18家。中國在移動終端、通信設備、電子商務、即時通信、搜索引擎等領域正走到世界的前列,并催生出了一系列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形成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潮流,激發了全社會活力。在全球產業競爭的格局中,中國信息經濟領域趕超的進程、動因、路徑、模式獨特,這些變革極有可能孕育著一種中國“新經濟”的雛形,是我們應該密切關注和緊緊把握的重要機遇。
打造國家產業治理新型能力,是應對當前新一輪產業變革的當務之急。如同工業經濟瓦解了傳統農業經濟的管理體系和運營模式一樣,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發展也將會形成一個新的經濟運營模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國家產業治理能力,這一能力將內嵌在國家競爭體系,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其核心是培育兩個基本能力:一是適應性制度的創新能力。跨越發展的背后是技術經濟的趕超,也是制度優勢的趕超。這需要整個社會形成一種對新技術沖擊經濟社會影響的快速感知、精準評估、高效決策、實時調整并不斷驗證優化的新機制。二是復雜經濟的管理駕馭能力。兩化融合對行業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能夠妥善處理鼓勵創新和加強監管的關系,能夠建立一個允許新經濟模式不斷孕育、發展和擴散的良好環境,建立一種有效管理復雜經濟形態的新組織,這也是國家產業治理新型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
當前,應把握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客觀認識我國的優勢和挑戰,做好制造業強國、兩化深度融合的頂層設計,把智能制造業作為應對新一輪產業變革的主攻方向。當前重點是圍繞制造業產品、裝備、生產、管理和服務智能化發展趨勢,依托科技重大專項、技術改造資金以及試點示范,加快智能工廠等新生產組織方式普及。一是研究制定重點行業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工廠核心技術和裝備自主發展路線圖,堅持需求牽引、系統推進的思路,提高重大成套設備及生產線系統集成水平。二是推進重點行業智能制造應用示范,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分類開展智能車間、智能工廠試點。結合行業特點,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制、云制造、智能物流管理。三是以構建自主可控的工業操作系統及開放平臺、開發工具、通用芯片、系統解決方案為重點,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生態系統。
整合產業資源,把高端裝備制造業自主發展能力建設作為突破口。在實踐中把握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健全服務體系、強化產業支撐、建立創新機制,激發企業內生動力。一是增強智能裝備國際競爭力。充分發揮大國大市場優勢,構建需求鏈、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資金的快速響應與傳導機制,加快航空航天、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工程機械等先進制造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二是全面提升制造業產品智能化水平。完善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協同創新機制,發展智能汽車、服務機器人、消費電子、智慧家庭、可穿戴設備等產品,帶動制造業產品高端化發展。三是組織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針對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四基”),支持產業鏈上下游開展協同創新和聯合攻關,系統解決研發、設計、材料、工藝、檢測和產業化等關鍵問題。
創新體制機制,把培育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作為制造強國建設的重要任務。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以培育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為主線,增強產業發展活力。一是打造富有活力的創新創業生態,以互聯網推進創業創新要素平臺化、聚集化和生態化,培育低門檻、廣覆蓋、有活力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產系統。二是支持工業云服務平臺建設,推進研發設計、數據管理、工程服務等制造資源的開放共享,推進制造需求和社會化制造資源的無縫對接。三是圍繞互聯網和制造業融合創新,鼓勵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網絡眾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引導在線監控診斷、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電子商務、供應鏈金融等服務型制造新業務發展。
夯實產業基礎,把構建自主的信息技術產業體系作為建設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撐。沒有自主的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就沒有智能制造發展的主導權,在中國制造強國建設的道路上,要把構建國際先進、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信息技術產業體系作為重要任務。一是依托科技重大專項,突破核心電子器件,以及高端芯片、關鍵工藝、裝備、材料的核心技術和產業化瓶頸,加快汽車、醫療、機床、電力、航空等行業應用電子發展。二是大力發展工業軟件,重點突破國產研發設計工具、制造執行系統(MES)、可編程控制器(PLC)、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工業控制系統、大型管理軟件等關鍵軟件。三是加快寬帶網絡演進升級,推動下一代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融合發展,促進數據中心、服務器、感知設施與寬帶網絡的優化匹配和協同發展。四是把握推廣下一代互聯網(IPv6)的有利時機,做好行業、企業、設備、產品的IPv6地址配置研究規劃,為企業之間、智能設備之間、智能產品之間的信息交互傳輸奠定基礎。
提升保障能力,完善國家制造業創新和信息安全體系。基于泛在互聯智能制造生態對標準、信息安全提出更加緊迫的需求,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圍繞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采取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產學研用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等新機制、新模式,建設一批面向區域或全國的制造業創新中心,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網絡。二是研究制定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路線圖,制定工業互聯網應用技術標準和規范,以及工業軟件、工業電子等相關產品標準。三是加強能源、電力、核設施、航空航天、先進制造、油氣管網等重要領域工業控制系統,以及物聯網應用和關鍵裝備的信息安全檢查、監管和測評。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