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中國科協所屬學會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擴大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這一方案出臺的背景如何,學會將承接哪些政府轉移職能,如何避免成為“二政府”“紅頂中介”,國外相關情況如何?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了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尚勇。
學會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近年來出臺的多項中央文件都鼓勵群團組織依法參與社會事務管理,承擔一些社會管理服務職能。尚勇認為,推進中國科協所屬學會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試點,是中央圍繞全面深化改革、加強和改進群團工作做出的重要部署。
尚勇說,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公共服務領域更多地利用社會力量,釋放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中央領導同志多次指示,簡政放權不能“自由落體”。把適合科技社團承擔的公共服務事項,交由學會來承擔,可以實現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各歸其位、各負其責,讓政府從具體和微觀事務中脫身,也可以增強政府決策和管理的科學性、專業性。
長期以來,中國科協高度重視推動所屬學會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拓展公共服務領域。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中國科協面向47個政府部門調研可以轉、希望轉、同意轉的職能,尋求指導、支持和協作;面向200個所屬全國學會調研能夠承接、應該承接和希望承接的職能,鼓勵引導學會積極開展相關工作。通過調研了解到,共有22個中央政府部門意向轉移(委托)職能(工作)88項。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在有關政府部門的指導和監督下,中國科協會同具備能力條件的39個學會,圓滿完成了首批試點工作。
學會承接政府職能聚焦四大任務
尚勇介紹說,在中國科協所屬學會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擴大試點工作中,將聚焦科技評估、工程技術領域職業資格認定、技術標準研制、國家科技獎勵推薦等4類適宜學會承接的科技類公共服務職能。
一是相關科技評估。以后評估為重點,接受有關政府部門委托,對國家科研和創新基地、科技計劃實施整體情況、科研項目完成情況等開展第三方科技評價,提供具有專業權威性和公信力的評估咨詢意見。二是工程技術領域職業資格認定。在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職業領域,遴選具備能力要求的學會,經有關政府部門審核確認,參與或承擔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認定工作。在有關政府部門的指導下,試點探索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定工作。三是技術標準研制。鼓勵學會面向新興交叉學科和市場需求空白,協調相關市場主體共同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四是國家科技獎勵推薦。完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推薦提名制度,完善學會的遴選和動態調整機制,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擴大專業學會推薦范圍。
談到承擔政府轉移職能中,中國科協所屬學會具備的優勢時,尚勇說,“以科技評價為例,目前我國大多采取同行評議的方式。不過,我國最常見的同行評議形式,是組成項目評審委員會或者評審組,屬于一次性的、松散的組織形式,如果評價結果產生錯誤,實際上無人承擔責任。我國民法通則確定的法人類型包括社團法人。學會作為社團法人,屬于實體組織,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可以對科技評價的結果承擔法律責任。其次,學會的地位相對客觀超脫。另外,作為高層次的科學共同體,學會具備專業權威性”。
據統計,中國科協所屬204個全國學會在科技獎勵、科技評價、決策咨詢等領域目前已開展了379項工作。參照中國科協的工作模式,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10多個地方學會已承接同級政府部門轉移(委托)職能(工作)1100多項。
學會承接政府轉移職能不會變成“二政府”“紅頂中介”
如何消除“機關化”傾向,避免成為“二政府”“紅頂中介”?
尚勇回答說,學會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承接的是責任,而不是權力。“轉移”這個詞,決不能是行政權力在不同性質單位之間的轉移。學會承接后,就變成了社會化的公共服務職能,不再具有行政權力性質。承接的過程,也是屬于適度競爭的雙向選擇。
目前,中國科協主管的全國學會共204個,占我國科技社團70%以上。學科領域覆蓋了基礎科學、應用科學和工程技術的主要領域,是我國科技社團的主要組織體系和中堅力量。尚勇認為,“學會工作領域和工作方式的‘紅頂’屬性較弱。學會大多承接專業性、技術性環節工作,很少承接直接面向產業和企業的審批事項或相關管理工作。開展工作基本不與政府審批、項目、財政經費等掛鉤,很少直接介入政府資源分配和市場經營”。
科技社團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是國際通行慣例
此前,中國科協對7個國家30個科技社團的研究表明,科技社團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是國際通行慣例。
在科技評估方面,美國科學促進會在科技政策咨詢和項目評估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已經成為美國政府確立科技項目的重要程序。在科技獎勵方面,綜合科技獎的諾貝爾獎、數學領域國際最高獎菲爾茲獎、國際理論物理領域最高獎狄拉克獎、地球科學領域著名大獎維特勒森獎,生物醫學界最具聲望的蓋爾德納獎等,幾乎所有科學領域的著名大獎,都是由基金會、學院、學會、非營利研究機構、社會組織承辦的。在工程技術領域職業資格認定方面,澳大利亞工程師的注冊工作由澳大利亞工程師學會具體實施。日本專業工程師學會負責管理專業工程師的考試與注冊。在技術標準研制方面,在很多國家,不設置政府技術標準,而由專業團體制定,企業和市場自愿參與。比如,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團體之一,得到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授權,其制定的技術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已制定發布了900多個現行技術標準。
摘自 中國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