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互聯網+”,現在已是家喻戶曉的熱詞,也成為不少創業者的理想和寄托所在。今年以來,國家層面更是密集出臺了多項措施來使之加快落實,讓創業創新的熱情競相迸發。
今年全國兩會尚未結束,國務院就印發《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順應網絡時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趨勢,加快發展眾創空間等新型創業服務平臺,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剛剛進入下半年,國務院又下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十一項具體行動,要求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
創業創新、“互聯網+”行動的主體是市場與個人。而政府要扮演的角色,就是提供好配套的公共服務。確實,無論是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還是落實“互聯網+”行動,政府都需要以改革者的姿態搭臺、清障,調動各方的積極性。上述由國務院出臺的“頂層設計”中,對此也有深刻體現。
首先,激發社會的創業創新活力,培植“互聯網+”的熱情,需要行政部門以更開放的精神,推動自我改革,適應社會的新需求。兩份指導意見中,都提出要堅持和強化開放共享。這一方面是因為,推動創業創新和“互聯網+”,在本質上是一種新事物的培育過程,行政部門如果還沿用以往的監管標準和扶持政策來對待這種新變化,無疑將顯得力不從心。因此,必須營造更加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以更加開放的態度來接納、服務好創新創業。
另一方面,則是要以持續的簡政放權改革來促進共享的形成。當今世界已步入一個共享經濟時代,只有打通市場壁壘,行政壁壘,才能夠帶來更大的發展紅利。過去政府部門手中的資源、信息往往過多而封閉,只要遵循共享的原則,向市場開放,則將為社會的創業創新提供諸多的資源和空間。從而加快形成以開放、共享為特征的經濟社會運行新模式。
其次,需要更加尊重市場規律和互聯網發展的新趨勢。創業創新、“互聯網+”,在某種程度上即是一種全新市場的再造,是一種市場規律的再強調。在過去的經濟發展中,政府部門往往習慣自己“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這既抑制了社會的創造活力,也使得政府難以真正成長為成熟的事后監管者和服務者。
因此,指導意見強調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以社會力量為主構建市場化的眾創空間,以滿足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和用戶體驗為出發點,促進創新創意與市場需求和社會資本有效對接。而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樣需要職能部門勇于改革,克制“亂伸的手”,并真正從尊重市場的角度來提供好服務。如財政扶持,政策傾斜,都要建立在了解市場、適應市場的基礎之上,既要加快執行效率,又要防止違背市場規律和現實的“大躍進”。
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及“互聯網+”行動所要承擔起的特殊使命不言而喻。中央政府在不到半年內下發的多份指導意見,彰顯了國家層面的重視態度,也提出了具體的部署和舉措。當前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應該抱著改革與創業創新賽跑的心態來加以落實。改革魄力越大,社會的創業創新活力也將愈發凸顯,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助力效應也將越明顯。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