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項重點任務極具“含金量”
據新華社北京7月16日電(記者余曉潔、楊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中國科協所屬學會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擴大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方案要求,發揮科技社團獨特優勢,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強化效果監督和評估,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建立完善可負責、可問責的職能轉接機制,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示范案例。
方案明確,以首批試點工作成果為基礎,圍繞相關科技評估、工程技術領域職業資格認定、技術標準研制、國家科技獎勵推薦四項重點任務開展擴大試點工作。
在相關科技評估方面,充分發揮科技社團在科技評價中獨立第三方作用,推動建立健全科技評估制度,提供宏觀層面的戰略評估,促進科技評價的公平、公開和公正,形成決策、執行、評價相對分開的運行機制。在工程技術領域職業資格認定方面,重點開展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水平評價類而非行業準入類職業資格認定,以區分學會和行業協會的差異與合理分工。
在技術標準研制方面,選擇3D打印、物聯網、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中醫藥等專業領域,鼓勵學會面向新興交叉學科和市場需求空白,協調相關市場主體共同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
在國家科技獎勵推薦方面,完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推薦提名制度,完善學會推薦的遴選和動態調整機制,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擴大專業學會推薦范圍。
尚勇:讓科協所屬學會在公共服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7月1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中國科協所屬學會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擴大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作為全面深化改革、政府簡政放權的一項重要措施,如何以學會承接科技類公共服務職能轉接為重點,破解職能轉接和政府購買服務的改革難題?學會在公共服務中將發揮什么作用?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尚勇。
記者:學會承接科技類公共服務職能對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有何意義?
尚勇:推進中國科協所屬學會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試點,是中央圍繞全面深化改革、加強和改進群團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中國科協及其所屬學會自覺接受黨的領導、服務全面深化改革大局、團結服務科技工作者、依法依章開展工作的重要內容。
從政府職能轉變的角度來說,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公共服務領域更多地利用社會力量,釋放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但簡政放權不能“自由落體”,作為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協同性改革,把適合科技社團承擔的公共服務事項,交由學會來承擔,可以實現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各歸其位、各負其責,讓政府從具體和微觀事務中脫身,也可以增強政府決策和管理的科學性、專業性。
對于創新驅動發展,這將是重要助力。科技創新是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人才培養又在科技創新的首要位置。推進中國科協所屬學會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是將科技和人才作為兩個最重要的發力點,以此推動科技創新。同時,圍繞“放”與“接”的緊密銜接,以學會為紐帶,可以充分形成政府和社會間協調配合、有緩沖的彈性工作結構,為增加公共服務供給、豐富公共服務提供方式積累有益改革經驗。
記者:在承接公共服務職能方面,學會具有哪些優勢?
尚勇:中國科協所屬學會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擴大試點工作,是以適宜學會承接的科技類公共服務職能的整體或部分轉接為重點,激發學會活力,著力于“行政職能”向“社會化公共服務職能”的制度機制轉變。
在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的過程中,學會的優勢在于對科技類公共服務職能的聚焦。我們將聚焦科技評估、工程技術領域職業資格認定、技術標準研制、國家科技獎勵推薦等4類適宜學會承接的科技類公共服務職能。其中,在科技評估方面,對國家科研和創新基地、科技計劃實施整體情況、科研項目完成情況等開展第三方科技評價,提供具有專業權威性和公信力的評估咨詢意見。在工程技術領域職業資格認定方面,參與或承擔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認定工作。在有關政府部門的指導下,試點探索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定工作。在技術標準研制方面,將鼓勵學會面向新興交叉學科和市場需求空白,與市場主體共同制定團體標準。與此同時,還將完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推薦提名制度,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擴大專業學會推薦范圍。
記者:在職能轉接過程中,可能出現哪些問題,應如何避免?
尚勇:開展職能轉接,學會承接的不是權力,而是責任。要推動學會樹立責任意識和公共服務理念,發揮學會特色和優勢,嚴格規范,堅決避免“紅頂中介”和“二政府”現象。嚴防借機斂財,亂收費、亂攤派等行為。我們會制定中國科協所屬學會有序承接政府轉移科技評估、技術標準制定等四類分職能領域操作規范。
記者:是否能以此為契機解決社團組織培育不足、社會公信力不強、自主發展能力薄弱等問題?
尚勇: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完善業務指導和監管體系。把職能轉移的平穩過渡、跟蹤研究、指導監督納入中央和政府部門管理視野,一手抓監督,一手抓扶持,對于學會的業務指導要長期化、正常化和制度化,特別是強化和完善學會參與社會化公共服務的激勵、扶持政策。
針對社團組織培育不足、社會公信力不強、自主發展能力薄弱等問題,還應以深化學會治理機制改革為核心,推動科技公共服務成為學會的重要職能領域,使學會在公共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按照建立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的要求,以重大專項為引導,持續提升學會的學術影響力、會員凝聚力和社會公信力,充分發揮一流學會集群的“火車頭”作用。
摘自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