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格力展出其自主研發生產的機器人,引起業內廣泛關注。據悉,此次格力自主研發的智能自動化設備,包括SCARA水平多關機機器人、606工業機器人、608工業機器人、612工業機器人、620工業機器人、智能雙向移載式AGC、智能全向小車、數控三軸機械手、數控五軸機械手等,這些設備將逐步取代人工生產,標志著格力即將邁入“機器人工廠”時代。
據悉,格力的機器人已經實現了量產,今年每個月的產量在100臺左右,絕大多數是應用在格力自己的制造工廠之中。
無獨有偶,幾乎同一時間,美的也宣布了與機器人領域的優秀企業日本安川電機達成戰略合作,成立合資工資,進軍機器人領域。
兩大家電企業同時與機器人“共舞”,再一次把機器人推入了中國制造業的風口浪尖。其實,這么說似乎并不十分合適。因為,長期以來,借由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大背景,尤其是發布《中國制造2025》以來,機器人就一直站在中國制造未來宏偉藍圖的“神壇”上,從未下來過。
而從格力和美的的此次事件,讓我們更進一步地體會到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迫切性,以及對以機器人技術為代表的智能化技術的巨大需求。當然,像格力這樣自己研發生產應用機器人的制造商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企業還是會選擇直接與機器人廠商合作,來完成自身的智能化升級。
這就為廣大機器人幾及自動化廠商提供了絕佳的發展機會。
首先,我們看到以國際“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外資機器人廠商紛紛進駐中國市場,他們在汽車、電子制造等機器人的主要應用行業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甚至他們中的一些如ABB、FANUC由于進入中國市場非常早,幫助中國很多行業實現了機器人的“零突破”,這樣的歷程為他們在中國機器人市場的發展打下了深厚的根基,同時也使其發展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再來看看中國機器人市場的另外一股強大的力量,那就是國產機器人品牌。雖然在技術、關鍵零部件等方面,還遠不如國外企業,但是只要找準自身的發展路徑,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以被稱為國內機器人“四大家族”的沈陽新松、廣州數控、安徽埃夫特、南京埃斯頓為例,之所以近年來發展得勢如破竹,正是因為在這個萬象群生的市場中找出了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徑。
對此,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曉剛為廣大國內機器人廠商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 首先,要瞄準一個或幾個重點行業,結合該行業的集成應用,做深做透,并形成標準化、模塊化技術。在這個基礎上,再想其他領域擴展,切記面鋪的太廣,容易“消化不良”;第二,善于與不同細分行業的系統集成商合作,形成戰略聯盟的關系,借助它們的行業know-how迅速進入細分市場。
當然,在這塊巨大的蛋糕面前,活躍著的不僅僅只有機器人廠商,也有很多自動化供應商,他們自身并不研發生產機器人本體,而是積極尋求與機器人廠商的合作,用先進的技術幫助他們盡快拓展行業,占據市場。這其中以施耐德電氣為代表,2015年,其先后與沈陽新松、沈陽通用這兩家本土機器人廠商展開戰略性合作,利用自身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領先產品、解決方案以及行業專業知識,通過與中國OEM和機器人制造商攜手合作,共同設計生產出高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智能工業機器人。
所以說,無論是“純正”的機器人制造商,還是自動化技術供應商,無論是國外品牌還是本土企業,都將在中國機器人市場中大有可為,關鍵是選擇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