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已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下被制造業提及最多的話題。其提出了中國制造強國建設三個十年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由此可見,將中國推向智能制造并非易事,更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需要三大階段,需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
眾所周知,《中國制造2025》對制造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戰。推進兩化融合、加強質量與效率、倡導綠色制造、提升國際競爭力等,都是需要足夠的時間和有效的方法才能做到。在創新驅動未來的時代,自動化技術是制造業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基礎。
然而,自動化技術并不是制造業的終極目標,實現智能制造,自動化僅是這場戰役中的先遣部隊,我們的制造業和“智能”還相差甚遠。
智能制造面向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以智能工廠為載體,以實時獲取企業內部及企業之間的數據,并進行實時優化為基礎,以賽博物理系統(CPS)為核心,以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為標志,以實現定制化、分散化、服務化生產方式為主要特征。智能制造系統涵蓋了產品設計、生產規劃、生產執行、售后服務等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的所有價值鏈環節。
自2014年起,“新常態”一詞漸漸進入人們視線,人們將過去并不司空見慣的、甚至無法想象的各種問題與現象都歸為了新常態,例如經濟的新常態和天氣的新常態等等。由于產能過剩等問題,制造業的發展在“新常態”階段下更為小心翼翼。有人認為,經濟不景氣還要提高產能的自動化設備做什么。事實上,這樣的想法只是將自動化技術片面化了。自動化不僅可以提高產能,更可以節約能效,降低成本,優化生產方式,這種精益生產正是在“新常態”下保證工廠走向智能必不可少的。
精益生產是智能工廠的基礎,智能工廠是智能制造的載體。建設智能工廠必備的是智能化的設備,其中需要大量的自動化技術,包括:自我管理、數字化與移動、即插即用、節能增效、虛擬與仿真、互聯與交互、模塊化與靈活性,以及安全保護。具備這些技術后,工廠中可以輕松實現遠程維護、柔性生產和可視化運營。這無疑離智能制造更近了一步。
曾經,智能制造像是天方夜譚,我們只能在工業水平領先的國家中看到什么是智能制造。如今,智能制造已經提上中國制造業發展的規劃當中,無論當下某些行業的制造水平停留在1.0、2.0還是3.0,我們都要向智能制造和智能工廠邁進。一步走不過去就走兩步,兩步走不到就走三步,分階段分步驟地完成《中國制造2025》規劃本就是我們未來十年制造業發展的核心目標。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的是:喊著智能制造的口號并不代表可以實現智能制造,實現智能制造不可一蹴而就,自動化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是實現智能化的關鍵,制造企業應考量自我實際水平,逐步推進智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