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呼和浩特9月11日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副司長潘愛華10日表示,近年來,隨著現代煤化工關鍵技術的突破和示范工程項目的相繼建成投產,我國煤化工產業發展初具規模,逐步由傳統型向現代化轉變。
潘愛華在此間召開的中國(鄂爾多斯)國際煤化工發展論壇上介紹,我國成功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噴嘴對置水煤漿、航天粉煤加壓等先進煤氣化 技術和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煤制能源化工產品合成技術,8萬等級以上大型空分、百萬噸級煤制油反應器、60萬噸級甲醇制烯烴反應器等大型煤化工 裝備實現國產化,現代煤化工技術裝備水平已處于國際領先行列。
截至2015年6月,我國已建成163萬噸煤制油、720萬噸煤(甲醇)制烯烴、170萬噸煤制乙二醇和31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產能。
目前,我國煤化工基地化格局初步形成,培育出寧夏寧東、內蒙古鄂爾多斯、陜西榆林、新疆準東和伊犁等多個煤化工產業集聚區,為煤炭綜合利用、區域廢棄物集中治理和上下游產業配套創造了條件。
據潘愛華介紹,今年以來,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面對低油價沖擊,煤化工行業效益持續下滑,并且普遍存在煤炭利用率低、煤和水消耗大、二氧化碳 排放多等問題,環保壓力日益加大,發展形勢更加嚴峻。作為化學工業管理部門的工信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對煤化工產業發展的規劃、引導和生產運行監 控,全方位研究現代煤化工發展問題。
今后,我國將穩步推進現代煤化工升級示范項目建設進程,積極開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試點,加快制定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行業規范條件,引導煤化工企業依靠技術創新轉型升級,提高煤化工產業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