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政府網掛出的一則消息透露,國務院自2013年5月起共發布22份相關文件,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實際上,在促進創新創業方面,黨中央和國務院比想象的還“拼”。根據記者的不完全統計,2013年以來,以國務院名義發布的410份文件中,與促進創新創業相關的多達50份。
營造氛圍 提升能力
做創業的拉拉隊
兩年前,創業這個詞可沒現在這么流行,哪家的孩子如果大學畢業去辦公司,總會引發親朋好友的惋惜之情。因此,促進創新創業首先要在全社會營造創業光榮、創新偉大的氛圍,為創業者加油助威。
從2013年5月下發《關于做好201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開始,兩年多的時間,中央先后發布《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等9份文件,其中的亮點措施包括加快構建眾創空間、完善創業投融資機制、營造創新創業文化氛圍、發展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強化返鄉農民工等人員創業培訓工作等等。
作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系統性政策文件,《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把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定位為“發展的動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計、強國之策”,并從9大領域、30個方面明確了96條政策措施,在全社會掀起了創新創業的風潮。
北京市公安局最年輕的女探長高陽子就是在這股風潮的鼓動下,辭去公職創辦了一家湯品外賣公司。“我媽媽開始很不解,現在她也會說,原來你做的事情就叫創業,是國家支持的,我們也支持。”高陽子很感謝原單位和家人的理解支持,讓自己圓了一個創業夢。
在相關政策中,高校畢業生獲得了特別關注。他們占據了我國城鎮新成長勞動力的半壁江山,2013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699萬人,今年則高達749萬人。近兩年,高校畢業生的創業意愿日益走高,但他們的創業能力還沒有跟上,有些學生在大學里從未接觸過創業課,連基礎的注冊登記、企業財務都不明白。
為此,中央專門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出的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允許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設立創新創業獎學金等措施,有的放矢,切實加強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
政策出臺后,很多高校按要求開設了創業課程,例如四川大學就開設了近2000門創新創業課程,還和銀行建立了5000萬元創新創業風險基金,和成都市共建1億元的創業基金,以實際行動支持大學生創業。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許多高校還將過去的就業指導中心改名為就業創業服務中心,為創業學生提供場地和創業導師。
這些政策措施激勵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將“老板夢”變成現實。來自國家工商總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新登記注冊的大學生創業者達47.8萬人,比上年增長33.3%,比16至30歲的同齡段創業者高17.9個百分點,而且這幾年學生創辦的企業中不乏“餓了么”、“一畝田”等明星企業。
降低門檻 廣開門路
當創業的助推器
今年初,李克強總理在聽取專家學者和企業界對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意見建議時說:“如果說,(改革開放)前30年,我們更多的是靠勤勞的話,再往后走,我們更多的應該靠智慧,要靠政府簡政放權,把市場的準入門檻降低,讓愿意創業的人能夠創業。”
從出臺的系列文件來看,降低創業門檻的確是首要任務。2013年以來,中央先后下發15份文件推動簡政放權,其中7次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項目,兩次清理取消非行政審批項目,兩次規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并積極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做創業者起步的助推器。
以“三證合一”為核心的商事制度改革是激發市場活力的關鍵措施。自2013年始,國家改革注冊資本制度,將實繳改為認繳,取消公司最低注冊資本限制,讓0元辦公司成為可能,并在全國試點 “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改年檢為年報等一系列措施,極大地降低了創業門檻,提升了創業效率。
根據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的調查,商事制度改革后,近半數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可以在5天內完成注冊登記,絕大部分可以在三周內完成這一程序;改革前注冊的小微企業辦理營業執照所需的平均費用為723元,改革后的平均費用減少為272元,超過7成的小微企業和66.82%的個體工商戶不需支付費用就能辦好營業執照。
創業者一腳踏進了創業的大門,又該去哪些地方尋求機會?2013年以來,中央先后出臺《關于印發“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的通知》、《關于促進服務外包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等15個培育促進產業發展的文件,為創業者廣開門路,拓展創業空間。
需要指出的是,這15個文件涉及的均為互聯網電子商務、信息產業、體育產業、文化設計產業、養老產業等第三產業,而以互聯網為特征的第三產業正是當前這波創業的熱土。今年上半年,全國新登記注冊企業的80.3%是第三產業,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新登記注冊10.6萬戶,增長70.9%,文化、體育和娛樂業4.7萬戶,增長68.5%。
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李攀開發了一款對接小學生與私人教練的APP“教練來了”。“我就是看到新出臺的文件,覺得體育服務業即將迎來黃金期,才抓緊組的團隊。”李攀說,“希望能趕上風口吧。”
每天都有李攀這樣的創業者,在一系列降低門檻、廣開門路的利好政策下,迸發出創業與創新的原動力。今年上半年,全國新登記企業200.1萬戶,增長19.4%,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超過1.1萬戶。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2.64億人,比2014年同期增加約2800萬人,增長11.6%,其中許多都是創業大軍的新成員。
扶持減負 打消顧慮
樹創業的保護盾
創業企業大多是小微企業,面臨融資難、實力弱等實際困難。為此,中央出臺了《關于多措并舉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的指導意見》、《關于扶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關于稅收等優惠政策相關事項的通知》和《關于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5個文件,為創業主體減負。
這些政策主要分為資金支持和稅負減免兩大方面,其中的主要措施包括落實國家統一制定的稅收等優惠政策、鼓勵地方中小企業扶持資金將小型微型企業納入支持范圍、加大中小企業專項資金對小企業創業基地(微型企業孵化園、科技孵化器、商貿企業集聚區等)建設的支持力度、要求優化信貸投向、為小微企業提供有力支持等等。
在幫扶、“寬進”的同時,加強嚴管,為創業者打造了堅實的保護盾。
從2014年起,國務院批轉全國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領導小組《關于依法公開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和侵犯知識產權行政處罰案件信息的意見(試行)》,印發《2014年全國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要點》,保障創業主體的合法權益。還下發《關于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關于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關于推廣隨機抽查規范事中事后監管的通知》,創新監管手段,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2014年6月,《關于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開展全面督查的通知》下發,重點督查涉及簡政放權、產業擴容、金融支持、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為保護盾加了一道雙保險。
目前,全國52%的縣實現了工商、質監、食藥監等部門“三合一”或“二合一”,監管力度顯著加強。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有望在2017年底全部建成,依托此系統建設的小微企業名錄系統已經上線,年底前可實現小微企業庫、申請扶持導航、企業享受扶持信息公示等主要功能,消除監管盲區,凈化市場環境,減少創業者的后顧之憂。
創業,腳踏實地方能仰望星空
對于創業者來說,現在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但這并不意味著創業本身變得容易了。創業從來都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需要創業者的勇氣和智慧。創業者需要真正經過理性思考,創業動機積極、信念堅定、富有遠見,不要輕言放棄。創業是最快的成長路徑,只要堅持到底,“剩者”也為王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互聯網大會上,有業內人士表示,很多O2O公司沒有辦法走出同質化競爭,可以預見今年下半年或明年會迎來O2O創業公司的倒閉潮。此前,一個名為《華東O2O項目死亡名單》的帖子引發朋友圈刷屏,文章歷數了餐飲、社區、旅游、教育等O2O領域眾多一窩蜂后失敗的案例。
夢想很豐滿,現實往往很骨感。創業,必定是九死一生的,舞臺上少數成功者光芒的背后,是更多的黯然退場者。正如幾年前的“千團大戰”,有報告顯示,從2011年的超過5000家到2014年的百余家,團購網站的存活率低至3.5%,而其幸存者依然在激烈廝殺。
對于創業者來說,現在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當前,我國正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清障搭臺,激發和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互聯網+”為年輕人在各領域的追夢圓夢提供了無限可能。智聯招聘的調查顯示,一年前大學生中有創業意向的占比為3.2%,現在已增長到6.4%,也就是100個畢業生中,大約有6個學生會考慮創業。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創業本身變得容易了。創業從來都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需要創業者的勇氣和智慧,而不敢創業、不會創業、不能創業,依然是年輕人創業的難點。創業者在決定創業之前,最好先問自己幾個問題:為什么要創業?是不是適合創業?除了腦子里的想法,去哪里尋找創業伙伴和資源?是不是能夠承受創業失敗的風險甚至跌倒重來?如果什么都沒有準備好,只憑滿腔熱情甚至抱著一夜暴富一夕成名的想法,盲目沖進創業大軍,失敗幾乎是難以避免的。
當創業者真正經過了理性思考,創業動機積極、信念堅定、富有遠見,那么他還需要的一個特質就是不要輕言放棄。筆者的一位創業者朋友,經過5年的打拼終于闖出了一片天地。她說,創業確實是最快的成長路徑,只要不死的話,“剩者”也為王。
“剩者為王”首先意味著適應。創業必然要面臨生存優勝劣汰,只有適者,才能生存。很多時候,創業者要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和用戶需求及時調整,不斷適應、改變和發現新的機會。比如面對互聯網挑戰,海爾集團選擇從一個封閉的科層制組織向開放的創業平臺轉型,正如張瑞敏所說,“面對新的挑戰,我們剩下唯一沒有被時代拋棄的武器是永遠的兩創精神,永遠創業,永遠創新。”
“剩者為王”也意味著堅持。創業不是百米沖刺,更像是一場馬拉松長跑,堅持就是勝利。很多時候,創業者要認識到,創業是一個積極試錯的過程,如果創業方向正確,那就不斷完善。如果產品在市場中被驗證失敗,那就繼續尋找下一個新的方向。過早地放棄只會帶來失敗,熬過最困難的時期,也許就能看到柳暗花明。事實也證明,連續創業者成功的概率更高,也更容易受到資本的追捧。
“剩者為王”還意味著寬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要營造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為創業者提供最大的支持和保障。有眼光的投資者幫助創業者共渡難關,收獲的也許將是下一個偉大的企業。
愛迪生曾說,“我沒有失敗,我只是發現了一萬條行不通的路。”當創業者將創業視為自己終身的職業,心懷夢想,腳踏實地,終將迎來自己的成功。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