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信息時代,一個因信息互聯而變得“無國界”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數字內容的生產方式被改變。在9月10日下午舉行的一場分論壇上,與會嘉賓和臺下觀眾共同探討了“信息時代的知識產權”這一新議題。
“知識產權是一種靈活的工具,使用技術的人越多,其市場越大。各國大都有自己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但在信息化和數字化時代,知識產權是國際化的,存在于全球價值鏈中。這并不是件壞事,因為各國可以更方便地攜手解決一些難題,使價值鏈中的各個環節發揮更大效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全球議程理事會創意經濟議題組專家高銳表示。
在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看來,信息時代既給知識產權帶來了挑戰,也注入了活力。“電子商務發展促成交易井噴后,帶來了更多的侵權問題,知識產權越來越呈現出線上線下結合的特點,這是新的挑戰。但是,中國信息領域的專利申請量連續多年排名靠前,為知識產權業務的開展提供了新平臺,縮短了審批時間,這又是活力來源。”
“在信息時代,很多商業模式是由第三方平臺建立的,在這種情況下,很難界定IP的價值是屬于創辦人還是第三方。比如,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原創照片,每一次轉發的過程都涉及知識產權保護,這是個很復雜的問題,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挑戰。”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劉積仁持有這樣的觀點。
對中小企業而言,信息時代知識產權的保護是否更具挑戰?
岡薩雷斯?拉雅是國際貿易中心的執行主任,她認為全世界正處于持續創新當中,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過程。“在全球企業總數中,中小企業占到了70%至80%,這些企業也要通過基于互聯網創新獲得更多資金和更好的市場。所以,相關部門就要幫助其降低知識產權保護成本,簡化申請流程,尤其是在跨境電子商務的模式中。”
有觀眾在現場提到微信平臺可以追蹤原創作品使用情況的案例。申長雨表示,這是一種符合信息時代特征的知識產權保護手段。“互聯網上侵權事件的特點是發生得快、消失得快、擴張得快,誰是侵權人難以界定。這也就要求我們必須研究互聯網環境下保護的利益平衡,必須加強國際合作、研究新技術。同時,在加強司法保護之外,還要重視行政保護,發揮其便捷高效且成本低的優勢。”
當然,這是一個信息的時代,更是一個大數據的時代。在回答《經濟日報》記者關于大數據如何助力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時,申長雨說,2014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發明專利申請92.8萬件,涉及的數據浩如煙海,要想從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和潛在的發展點,必須運用大數據來挖掘、處理、整合。同樣,政府可以借由大數據決策重大科技經濟活動,企業可以借由大數據布局市場、指導產品研發,高校可以借由大數據確定科研方向、提高科研效率。“保護和運用是知識產權發展這輛汽車的‘驅動輪’,大數據也可以讓這輛車跑得更快。”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