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是一種相當靈活、實用的能源,是現代人類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電力在已取得相當廣泛應用的情況下,仍在快速擴展其使用場所。由發電、輸電、變電、配電和用電等環節組成的電力工業,是其它眾多國民經濟、社會產業或行業的先導,是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基礎設施。因此電力工業的增長或發展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和工業化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
為了準確把握“十三五”電力及其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本文首先簡要分析了電力工業的發展基礎及所面臨挑戰,接著分析了電力發展重點,預測了自動化技術發展趨勢。最后闡明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對電力工業的影響。
1 發展基礎及面臨挑戰
經過改革開放后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電力工業取得了長足進步。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電力供應能力穩步增長,系統結構不斷優化,清潔能源比重逐步增加,技術裝備水平快速提升,節能環保取得成效,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電力供應體系,有效保障了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以電源側為例,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分別從2000年的3.19億kW、1.37萬億kW?h躍升到2014年的13.6億kW、5.65萬億kW?h。截至2014年底,國內火電裝機容量91569萬kW,水電裝機容量30183萬kW,核電裝機容量1988萬kW,并網風電裝機容量9581萬kW,并網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2652萬kW。在大型循環流化床發電技術、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特高壓等先進發、輸、變電技術研發應用方面已居世界領先水平。
“十三五”時期,我國既面臨由能源大國向能源強國轉變的難得歷史機遇,又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發展的長期矛盾和短期問題相互交織,資源和環境約束進一步加劇,節能減排形勢嚴峻,能源資源對外依存度快速攀升,能源控總量、調結構、保安全面臨全新的挑戰。因此,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問題。譬如在“十二五”期間,我國發電裝機規模和電網規模已雙雙躍居世界第一位,但也成為CO2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簡而言之,“十三五”電力工業所面臨的挑戰主要是在確保能源可利用性和滿足經濟和人口增長需求的同時,還需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脆弱生態環境。
2 電力工業發展重點
在國務院2014年發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堅持“節約、清潔、安全”的戰略方針,重點實施“節約優先、立足國內、綠色低碳、創新驅動”四大戰略,加快構建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現代能源體系。
電能作為高效、優質、綠色的能源,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利用電能替代煤、油、氣等化石能源,可以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另外,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等這些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主要也是依靠轉換為電能來實現。因此,積極推動電能替代戰略,對于構建以安全發展、高效發展、清潔發展為目標的現代能源保障體系至關重要。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特征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能源結構清潔低碳化大勢所趨。這些重大社會需求決定電能綠色、低碳、智能的生產、輸送、分配和使用技術,已成為電力技術發展的主導方向。
在“十三五”期間,電力工業的發展重點預計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發展更高容量、更高參數、更高效潔凈的常規發電機組,新建燃煤發電機組供電煤耗須低于300g(標準煤)/kW?h,污染物排放應接近燃氣機組排放水平。當前國際上發達國家的發電機組正在向更高容量和更高參數方向發展,以實現進一步節能、降耗、綠色環保的發展目標。概括其發展趨勢為四點。
其一是開發更高參數的超(超)臨界常規發電機組,如歐盟的“AD700計劃”,擬將汽輪機主汽溫度由目前的600/620℃提高到700/720℃,發電效率由目前的45%~47%提高到52%;美國的“Vision 21”計劃,擬研發主汽參數為35MPa、760℃,發電效率高于55%的超超臨界發電機組。我國也正在進行700℃超超臨界機組計劃。其二是常壓循環流化床(CFB)機組的進一步大型化和超臨界化。其三是燃氣輪機(CT)的大型化和高參數化,如日本MHI三菱重工已研發出透平入口溫度可高達1600℃、單機ISO容量可達470MW的J系列CT發電機組。其四是開發新一代的高效潔凈IGCC(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如美國的“清潔煤技術計劃”、日本的“新日光”計劃等,與之類似,我國也在發展以煤氣化為龍頭,以IGCC為核心,實現動力與化工生產過程的耦合,高效、潔凈、經濟、靈活的多聯產系統,從而使發電效率達到45%~50%,設備可用率達到85%以上,實現污染物的近零排放以及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
第二方面是大力發展分布式能源,科學發展熱電聯產,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熱/電/冷多聯供,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先進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力爭常規水電裝機達到3.5億kW,風電裝機達到2億kW,光伏裝機達到1億kW左右,地熱能利用規模達到5000萬t標準煤。與之相對應的是還需進行大容量儲能技術的創新研究,并實施儲能配套部署,以切實解決電網的棄風、棄水、棄光問題,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第三方面是安全發展核電,以顯著降低減排壓力。在采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適時啟動沿海地區新的核電項目建設,研究論證內陸核電建設。重點推進AP1000、CAP1400、高溫氣冷堆、快堆及后處理技術攻關。加快國內自主技術工程驗證,重點建設大型先進壓水堆、高溫氣冷堆重大專項示范工程。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kW,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kW以上。
第四方面開發利用先進的綜合節能、節水技術。以節水為例,常規發電需要大量的循環冷卻水、工業冷卻水和化學補給水,目前火電機組平均發電水耗約為0.58m3/(s?GW)。為了進一步節約用水,加強水的重復利用,首先是深化發展大型空冷技術;其次是利用高效的水質穩定處理藥劑、補充水的深度軟化處理等技術手段,加大循環冷卻水濃縮倍率,以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以有效節約循環冷卻水;再次是開展干式除渣技術、輔機空冷技術、活性焦干法煙氣脫硫技術、廢水/污水多效深度處理技術等的研發,使我國發電機組的水耗大幅度降低。
第五方面提升和完善煙氣處理技術。面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需求和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之間的矛盾,低碳綠色發展和節能減排,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正漸漸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因而,火力發電面臨的減排壓力更大,迫切需要大幅度地提高煙氣處理技術水平。“十三五”期間,除塵技術發展趨勢仍以高效電除塵方式為主,布袋除塵或電/袋混合除塵快速擴充,陶瓷式等其它高性能阻擋式先進除塵方式不斷完善,除PM2.5排放技術的強化等;煙氣脫硫技術發展趨勢近期仍以石灰石—石膏濕法脫硫法為主,煙氣CFB半干法脫硫工藝、旋轉噴霧半干法脫硫工藝向600MW容量以上發展,活性焦煙氣脫硫工藝將取得一定的市場份額,采用物理法、化學法或微生物法等的洗煤和煤氣化等燃燒前脫硫技術也會獲得相應發展;煙氣脫硝技術仍將以選擇性催化還原法(SCR)和選擇性非催化還原法(SNCR)為主,但基于濃淡分離、熱煙氣回流、再燃燒等技術的低NOx燃燒技術也會有著廣泛的應用。此外,脫汞、CCS(CO2的捕集處理)等高效煙氣處理技術也會相應發展。
第六方面是智能電廠、智能電網的進一步推進。究其因:一方面是隨著數字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電力消費者對于供電可靠性、電能質量以及多元化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則是電力工業面臨減員增效和節能減排的雙重壓力,因而電力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將成為我國電力發展的一個重點。
3 自動化技術發展趨勢
3.1 自動化水平
近年來,我國電力行業新建或擴建的大型電廠,基本上都采用了智能儀器儀表(如帶Hart協議的智能變送器、Profibus或FF現場總線儀表等)和計算機監視控制系統(如DCS分散控制系統、FCS現場總線控制系統、PLC可編程序控制器等)。自動化水平可以達到:單元機組和各輔助車間能在就地人員的巡回檢查和少量操作的配合下,在集中控制室或輔助車間控制室內實現機組或輔助車間工藝系統的啟停、運行工況監視和調整、事故處理等。少部分電廠還設置了機組自啟停控制系統(UAS或APS),應用先進過程控制技術(如多變量模型預測控制、神經網絡控制NNC等),可以實現帶少量人工確認斷點的發電機組自動啟動和停止控制,發電過程的多目標優化控制等。總體來講,電廠自動化系統在確保我國電力安全生產、節能降耗、經濟環保運行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從縱向來看,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力行業的自動化系統發展速度很快,進步不小。當前國內電力行業的自動化發展水平符合國家產業發展規劃要求,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和電力行業標準相關規定。但從橫向來看,我國與國外發達國家先進電力自動化水平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例如,國外先進電站自動化水平從高到低可分為四級:第一級為無人值守;第二級為非全天值守,多機組監督;第三級為增強安全,降低操作員可用性要求;第四級為單機組全能值守。國內目前自動化水平基本上只能達到第四級。又以報警優化管理為例,歐洲EEMUA (工程設備及材料用戶協會)191標準規定:操作人員可接受報警量為150個/d(即1個/10min),可管理報警量為300個/d(即1個/5min);美國ISA(國際自動化學會) 18.2標準規定:操作人員可接受平均報警量限值為1個/10min,在大擾動后允許為10個/10min;澳大利亞電力公司規定雙機組單操作人員報警量限值為1個/20min/機組。迄今為止,國內電力行業尚未見到滿足EEMUA和ISA標準要求的電廠,更不用說達到澳大利亞電力公司的嚴格指標了。
在市場競爭壓力下,減員增效是一個趨勢,所以自動化水平亟需進一步提高。 “十三五”期間,在對計算機控制系統優化基礎上,輔以視頻遠程監控和無線遠程報警等手段,單循環燃機電廠和普通電廠的大部分輔助車間有條件實現無人值守;燃氣-蒸汽聯合循環電廠、分步式發電站或能源站、常規電廠較為復雜的輔助車間均可以實現非全天值守;其它電廠則可全部降低對操作員的可用性要求,利用廠級自動化技術,實現多機組的集中少人監控。
3.2 計算機控制及管理系統
3.2.1 控制及管理功能
面對新一輪能源革命的興起、節能減排降耗要求、安全和市場競爭的壓力,計算機系統已不僅僅局限于基本的監視和常規控制,其功能正向以下幾方面發展。
(1)新能源發電方面
風電、光電:因風電、光電(包括光伏和光熱)等新能源電力具有強隨機性、波動性和不確定性,需建立準確可靠的風電、光電功率預測模型,輔之以MPC模型預測或NNC神經網絡等現代控制手段,適應環境、機組設備、電網動態擾動,解決其出力可預測性、暫態穩定性和發電功率穩定性(包括低電壓穿越能力)、出力可控性問題,從而保障機組、電網的長期安全可靠運行。另外,還需優化光伏和光熱的太陽輻射能跟蹤控制系統,以最大程度地增加光電裝置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進一步提高光電總體發電量。對各類光熱發電蓄熱系統進行細化研究,設計相應的最優運行監視和控制策略,有效平抑太陽輻射能的間歇性變化,增加發電設備的可利用率和有效發電量。
生物質發電、地熱發電等:生物質發電和地熱發電種類較多。以生物質發電為例,常見的就有農林生物質直燃發電、生物質氣化發電、沼氣發電、垃圾焚燒發電、垃圾填埋氣發電等。因此需針對性地研究各類燃料監測、燃燒控制和污染物減排控制策略。如對垃圾焚燒發電而言,可采用基于模型的基本控制器和模糊優化控制器復合燃燒控制方式(常態時采用基于模型的控制方式,紊態時切換到模糊控制方式),以確保較高的燃料燃燼率、穩定可靠的蒸汽供應量、較低的污染物排放量。
(2)傳統發電方面
一方面,燃煤/燃氣等化石燃料電站、水電站和核電站相對而言屬傳統發電范疇,具有較好的確定性和可控性。除作為可靠的主力發電機組外,還需作為隨機波動強的新能源發電與隨機不確定性的負荷需求之間供需平衡的重要支撐,以平抑規模化新能源電力對電網的不利影響。因此,控制系統(以常規火電機組為例)需充分利用鍋爐側蓄熱(如鍋爐汽水工質蓄熱、金屬蓄熱等)和汽機側蓄熱(如凝結水節流、凝汽器冷卻工質節流等),綜合優化機組協調控制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機組的爬坡能力、調峰能力、調頻能力,滿足新形勢下的快速深度變負荷運行控制需求。
另一方面,通過過程精準建模(包括機理分析、模型建立、參數辨識、模型驗證等過程)、新興檢測技術(如聲波、激光等測溫及氣體濃度檢測裝置,鍋爐蓄熱、熱效率等軟測量技術)和現代控制技術(如模型預測控制、狀態空間控制、神經網絡和模糊邏輯控制等)的應用、優化控制策略的推廣(如鍋爐燃燒優化、吹灰優化、汽溫優化、節流優化等策略),使機組獲得更高的運行靈活性、效率、可用率和更低的污染物排放量。
(3)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的推廣應用及融合
電力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動力,電力安全事關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安全是電力建設及營運的第一要務。一方面,隨著安全相關系統系列國家標準的發布,開始在重要保護系統和關鍵控制系統中推廣采用符合功能安全需求的安全儀表系統;另一方面,隨著《電力監控系統安全防護規定》(發改委2014年第14號令)、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系列國家標準、控制系統安全防護系列國家標準的逐漸發布,包括物理安全、網絡安全、主機安全、應用安全、數據安全等在內的安全防護措施已開始在計算機系統中部署實施。
不久的將來,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還會融為一體,綜合考慮并配置安全措施,以更好地實現安全最大化的目標。之所以如此,是考慮到兩者割裂會帶來不一致或沖突的現狀:功能安全針對的是自控人員,其國際標準IEC 61508將功能安全分為SIL1-4級;信息安全針對的是IT人員,其國際標準IEC 62443將信息安全分為SL1-4級。由此將安全割裂為兩部分,導致實際工程或系統應用中的困惑和困難。為此,IEC已啟動相應的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的標準融合工作。
(4)遠程監視和故障分析診斷應用繼續快速增長
遠程監視和故障分析診斷系統通常由知識管理、監視控制系統、遠程通信等構成,通過利用專家系統、模式識別、狀態檢修等技術,實現電力設備和性能的遠程監視和異常工況及故障的早期檢測和診斷,有效提高機組設備可利用率,以適應有經驗的自動化、運維和檢修專家人數減少的現狀,并可達到減員增效的功用。
3.2.2 系統結構及組成
操作員站/服務器、控制器、I/O接口、通信總線是計算機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主要發展趨勢一是虛擬化(包括服務器虛擬化、桌面虛擬化、應用虛擬化等)、瘦客戶機等商用IT技術,因其具有低成本、更高的可靠性、更長的壽命、更好的安全性等特點,而開始快速在工控系統中得以應用。同時基于VR虛擬現實技術,由3D模型和生產控制及管理數據集成于一體的虛擬培訓系統也在拓展其應用,該培訓系統借助可穿戴電子設備,可實現控制室值班人員、現場操作員及巡檢員的沉浸式培訓;二是控制器結構向小型、分散(如SoC、MCU、μC及其它嵌入式)和大型、集中(如集成報警、控制、診斷、優化、數據管理等于一體的ACE自動計算引擎)兩端延伸,且基于多變量模型識別及預測算法的MPC模型預測控制器、基于規則的仿人智能控制器、基于模糊邏輯的FC模糊控制器、基于神經網絡技術的NNC神經網絡控制器等新一代智能控制器用量大增;三是帶有現場總線或無線接口的設備憑借其先進的組網和數據管理能力,得以大范圍應用,特別是在分布式能源系統中;四是開始大量應用面向對象、池技術(如數據池)、優化管理技術(如報警優化管理)、大數據處理分析技術進行數據和對象的有效監控和管理,在決策過程中實現在正確時間向正確的人員提供正確的信息,從而大大節省時間,改善工作效率;五是全部由FPGA構成的、基于硬件的、無微處理器的、無軟件的安全系統,因其類似常規模擬系統,具有相當高的安全等級,開始在核電等對安全級要求較高的領域推廣應用;六是由WSN無線傳感網、IOT物聯網、基于安全技術的安全網絡(如PROFIsafe、CIP Safety等)、工業以太網、現場總線等組成的泛在網開始在電力行業示范應用。
3.3 現場儀表及控制執行設備
現場儀表及控制執行設備是自動化系統的眼睛、手與腳,主要發展趨勢有四方面:(1)廣泛采用現場總線、智能儀表及設備。究其因是該類儀表或設備帶有微處理器,兼有傳感檢測(或驅動控制)、信號處理和通信功能,且具備自動補償,自動采集數據及處理數據,自標定、自校正、自診斷等基礎功能。甚至有的還具備自學習、自適應等高級功能。(2)逐步采用新型測量控制技術和物理轉換機理的現場儀表及設備。如利用光纖、微波、聲波、激光、磁諧振等新型測量技術的傳感器,用于測量磁、聲、力、溫度、位移、旋轉、加速度、液位、扭矩、應變、電流、電壓、傳像和某些化學成份分析的光纖傳感器等。(3)數據融合:組成多變量傳感器陣列,利用多傳感器數據融合技術,充分發揮各個傳感器的特點,利用其容錯性、互補性、實時性,提高測量信息的精度和可靠性,延長系統的使用壽命。(4)安全儀表設備逐步開始應用。隨著安全法規及標準的實施,SIL1-3等級的安全儀表或控制執行設備開始在重要保護系統和關鍵控制系統中投入使用。(5)軟測量、虛擬儀表、無線傳感或控制設備在試點基礎上推廣應用。如就軟測量而言,已有CEM連續排放監測軟測量、煙氣含氧量軟測量、飛灰含碳量軟測量、磨煤機一次風量軟測量、入爐煤質監視軟測量等技術在少數電廠應用,且CEM軟測量在美國早已獲得EPA環保署的認可。
此外,隨著無人機、機器人等先進技術的成熟和工業應用經驗的積累,在強調可靠且較為傳統的電力行業也開始得以推廣應用。如采用無人機用于鍋爐爐膛、煙囪、冷卻塔、風力發電機群、光伏組件群、輸電線路等的巡檢或故障檢查等。
4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對電力工業的影響
在全球經濟已步入數字時代的今天,工業領域也發生著驚人的變革,現場總線、無線網絡、數據挖掘、工業云、大數據等新概念、新技術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即為其中的熱點,這些熱點既單獨又相互交織作用于電力各個環節,已經對電力工業產生了較大影響且以后還必將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
4.1 數字化及數字電廠、數字變電站
數字化對電力行業的最終影響結果是造就了數字電廠、數字變電站。
以電廠為例,電廠屬典型的流程工廠,電廠數字化即是利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把電廠各個生存周期階段(如圖1所示)所存在或發生或關聯的、反映電廠各個過程或結果的現象、特征、本質及規律的聲音、文字、數字、符號、圖形和圖像等模擬信息轉換為數字信息。
圖1 流程工廠生存周期活動模型
所謂數字工廠,國際標準IEC/TR 62794定義為:表現工廠基本組成單元、自動化資產、它們的行為和關系的工廠通用模型。德國工程師學會VDI 4499導則將其定義為:一個由數字模型、方法和工具(包括仿真和3D可視)全部交織在一起的、由連續的數據管理將其集成在一起的綜合網絡所形成的超常概念。
基于電廠從模擬轉化而成的數字信息,或直接利用工具生成的數字信息,建立電廠各部分數字模型(包括結構、功能、性能、位置、業務等基本元素),由此再建立對實體電廠全面電子描述而形成數字電廠倉庫,從而構成數字電廠。在所建立的數字電廠上,可以實施對電廠的數字管理、控制、決策、仿真,實現電廠的高度可視化、信息化。
當前國內的數字電廠、數字變電站建設主要停留在工程設計的部分數字化、運維及管理系統的數字化,從覆蓋階段和應用范圍及廣度上都屬初級水平。預計在“十三五”,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發布,國家對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大力推進,數字電廠、數字變電站的建設又會躍升到新的高度。
4.2 網絡化與虛擬電廠
網絡化通常是指利用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把分布在不同地點的計算機及各類儀表與控制設備或其它電子終端互聯起來,按照一定的網絡協議相互通信,以達到共享軟件、硬件和數據資源的目的。當前在電力系統的發變、輸電、變電環節,甚至供電環節,采用SCADA、DCS等計算機控制系統及智能儀表和設備,在監控層面已基本實現了網絡化。
虛擬電廠最早由歐洲提出,是電力行業網絡化繼續向前推進的一個顯著代表,是一種新型的發電模式,是分布式發電集控或群控技術的發展。所謂虛擬電廠是以交易電能或提供系統支持服務為目的,在一定地域或區域范圍內通過網絡通信及監控技術,聚合一定數量的、連接到配電網各節點的、使用不同技術且擁有豐富的操作模式和可用性的分布式電源。簡而言之,虛擬電廠即是由多個小規模的分布式發電機組通過網絡互聯而構成一個大型發電池,其對外表現如同一個真實的大容量常規電廠。其網絡互聯主要是通過LAN、WAN、GPRS、ISDN或總線系統而實現。由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分布式發電機組的強隨機波動性,并可減少環境污染,降低發電總體費用,增加發電靈活性和電力系統的可靠性,實現電力的可持續發展。虛擬電廠通常由分布式發電機組及其控制系統、發電側及電網側的負荷預測管理系統(也稱為分布式能量管理系統DEMS)、電力管理系統等組成。
伴隨“ 互聯網+ ” 的推進和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化,“十三五”期間國內虛擬電廠預計也會逐步成形,并加以快速發展。
4.3 智能化與智能電網、智能電廠
過程工業中“智能化”通常是指廣泛采用現代信息處理和通信技術、智能儀器儀表技術,以及智能控制方法和管理決策技術,最大限度達到工業過程安全、高效、環保運行狀態的過程。由此可見,“數字化”、“網絡化”與“智能化”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數字化”與“網絡化”是構建現代信息化電力企業的重要基礎,也是實現電力智能化、自治運行的重要手段。“智能化”是“數字化”和“網絡化”的終極目標,即數字化、網絡化的宗旨是使電力信息化、智能化,實現電力過程的現代化運行和管理,達到營運成本最低,能源消耗最小,污染物達標排放,設備可用系數高,全過程效益最大化。
“智能化”是人之所求,也是人之所向。正如德國政府于2013年所啟動的“工業4.0” 戰略項目,也是旨在推動傳統工業領域的計算機化,使之向智能生產、智能工廠轉型。我國電力工業也不例外,也在向智能電網、智能電廠的目標奮進。以智能電網為例,國家電網公司在2010年所發布的《綠色發展白皮書》中將“堅強智能電網”定義為“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電網為基礎,以通信信息平臺為支撐,具有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特征,包含電力系統的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各個環節的堅強可靠、經濟高效、清潔環保、透明開放、友好互動的現代電網”。分為規劃試點、全面建設、引領提升三個建設階段,計劃到2020年基本建成堅強智能電網,實現管理、技術和裝備國際領先。當前正處于2011-2015為期5年的全面建設階段,“十三五”則處于智能電網建設成功與否的關鍵中盤及收官階段。
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智能化”也會不斷有新概念、新技術融入。“智能化”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智能電網或智能電廠的建設也是一個不斷優化提升的過程,從“十三五”末預計建成的智能電網或電廠1.0向著智能電網或電廠2.0、智能3.0…繼續躍進。
參考文獻:
[1] 周四維,李忠炳,張晉賓.數字化電廠的概念及實施[J].上海電力學院學報,2014,30(3):208-212.
[2] 國務院辦公廳.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R].
[3]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Industrial-process measurement,control and automation – Reference model for representation of productionfacilities (digital factory) IEC/TR 62794 [R]. [S.l.]:IEC,2012.
[4]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ndustrial automation systemsand integration - Integration of life-cycle data for process plants including oiland gas production facilities - Part 1: Overview and fundamental principles ISO15926-1 [S]. [S.l.]:ISO,2004.
[5] 國家電網公司. 綠色發展白皮書[R/OL]. http://www.sgcc.com.cn/bps/_lsfzbps_/index.shtml.
作者簡介
張晉賓(1967-),男,漢族,中共黨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現就職于西南電力設計院,任設計總工程師,長期從事電力設計、咨詢、研究及管理,智能設計軟件的研發及應用管理工作等。
摘自《自動化博覽》2015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