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步入移動、智能、物物互聯新的發展階段,互聯網技術與工業領域的滲透融合,正在重塑傳統工業的生產方式和組織模式,加速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進程。以“互聯網+”為契機,促進工業創新發展和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是破解我國工業發展難題、實現由大變強的重要途徑。
以“互聯網+”完善工業協同創新網絡。互聯網平臺具有分布式、開放性的特點,這使得相關研發者、生產者和參與者能夠聚集到一起,形成全球性協同共享系統,構建橫向規模經濟,從而形成“互聯網+”的協同共享效應。互聯網的這一特性將在促進我國工業協同創新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據統計,我國高端科技人才的70%—80%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資源分布不均衡,尚未真正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影響了工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目前,基于互聯網的協同研發平臺在國內外已經有諸多成功案例。對此,應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協同效應,應通過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整合各行業領域的創新資源,建設一批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大力發展眾包、眾創、眾設等協同創新模式,完善工業創新體系,為增強工業自主創新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以“互聯網+”推動智能化個性化定制化生產。互聯網技術與工業先進智能控制技術、新型智能機器人技術、云計算技術等的深度結合加快了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和柔性化,使智能化的自主生產成為可能;企業可以以大數據平臺為依托,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個性化的定制生產。目前,我國制造業面臨著人力成本比較優勢弱化,產品附加值低等一系列問題。對此,筆者建議,有條件的工業企業加強生產流程的智能化改造,探索智能車間、數字化工廠等智能制造模式,提升制造業勞動生產率;依托互聯網和大數據平臺實現客戶深度參與的定制化生產,精準反映用戶需求,吸納用戶產品創意和技術解決方案,不斷提升中國制造的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以“互聯網+”促進制造業服務化轉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推動下,信息網絡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衍生出附加值更高的服務化新模式和新業態,制造企業通過物聯網和“務聯網”的應用實現了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型,開辟了產業升級的新路徑。為擺脫我國制造業長期以來價值鏈的低端鎖定,應支持制造企業加快整合研發、設計、創新和服務資源,結合不同的行業特性,提供面向客戶和市場需求的拓展服務,構建制造業服務增值網絡,促進制造業提質增效發展。
以“互聯網+”提高工業運行效率。傳統經濟模式下,中間環節很多,加之庫存的問題,使得傳統銷售模式銷售的產品價格往往達到成本的幾倍。互聯網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去中間環節,基于這一特性使得從消費者到工廠模式成為可能。這種模式一是通過訂單生產解決了庫存問題,真正實現產品零庫存,使得可變成本接近于零;二是短路了所有中間環節,真正做到讓用戶用較低的價格消費高品質的商品。建議大力推動互聯網應用于企業供應鏈管理,推廣應用訂單管理,降低工業企業交易成本。
以“互聯網+”優化工業能源管理。我國是能源消耗大國,其中工業占到了全社會能源消耗的70%,2014年我國石油、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分別高達59.9%和32.2%。將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應用于工業能源資源優化管理,調整設備負荷、平衡生產調度計劃,可以達到最大限度節約能源資源的目的,對工業集約節約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完善“互聯網+工業”的政策和制度環境。為加快推動互聯網向工業領域的滲透應用,政府部門應進一步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和良好的服務環境,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消除行業準入壁壘,加快清理不利于跨界融合發展的政策規定。財政大力支持“互聯網+工業”涉及的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和標準體系建設,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對先進信息網絡和基礎平臺的支持,鼓勵工業云、工業大數據服務平臺等的創新應用。圍繞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著力加強對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的支持。著力完善投融資環境,綜合運用產業投資基金、并購基金等多種引導和支持方式,鼓勵有條件的制造企業和互聯網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和并購整合,促進業務創新融合發展。促進跨領域人才流動,完善人才培養支撐體系。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