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傳感器網
傳感器技術作為信息時代重要的獲取技術,在技術的發展下逐步走向集成化、微型化、網絡化。無線傳感器也逐步進入到人們的視野,推動傳感器網絡的發展。
無線傳感器網絡由隨機分布的集成有傳感器、數據處理單元和通信模塊的微小節點通過自組織的方式構成,借助于節點中內置的形式多樣的傳感器測量所在周邊環境中的熱、紅外、聲納、雷達和地震波信號,從而探測包括溫度、濕度、噪聲、光強度、壓力、土壤成分、移動物體的大小、速度和方向等眾多我們感興趣的物質現象。在通信方式上,雖然可以采用有線、無線、紅外和光等多種形式,但一般認為短距離的無線低功率通信技術最適合傳感器網絡使用如有源電子標簽技術,為明確起見,一般稱作無線傳感器網絡。但也不絕對,Berkeley的Smart Dust因為可以像塵埃一樣懸浮在空中,有效地避免了障礙物的遮擋,因此采用光作為通信介質。
無線傳感器網絡與傳統的無線網絡(如WLAN和蜂窩移動電話網絡)有著不同的設計目標,后者在高度移動的環境中通過優化路由和資源管理策略最大化帶寬的利用率,同時為用戶提供一定的服務質量保證。在無線傳感器網絡中,除了少數節點需要移動以外,大部分節點都是靜止的。因為它們通常運行在人無法接近的惡劣甚至危險的遠程環境中,能源無法替代,設計有效的策略延長網絡的生命周期成為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核心問題。
無線傳感器網絡設備,或稱為“微塵傳感器(Mote)”,可以由有源電子標簽和傳感單元構成:帶有聯網功能及應用軟件的電路板;可檢測溫度、壓力、濕度、光線、聲音或者磁性變化的傳感器界面;以及可以匯報探測情況的無線電收發裝置。所有這些設備,只需要一對AA電池供電。低成本的微型芯片、低功率的無線電收發裝置,加上無線聯網技術,這一切使得微塵傳感器完成了一次巨大的飛躍,遠遠超過了多年來用于測量各種事物(從建筑物溫度到工廠設備振動)的傳統傳感器。以前的傳感器需要連接到電子設備上,每個傳感器成本約200~400美元,并且服務費用也很高。而每個微塵傳感器,價值只有約100美元,安裝成本也要低得多。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出現了將傳統傳感器采用點對點傳輸、連接傳感控制器而構成傳感器網絡雛形,我們把它歸之為第一代傳感器網絡。隨著相關學科的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傳感器網絡同時還具有了獲取多種信息信號的綜合處理能力,并通過與傳感控制器的相聯,組成了有信息綜合和處理能力的傳感器網絡,這是第二代傳感器網絡。而從上世紀末開始,現場總線技術開始應用于傳感器網絡,人們用其組建智能化傳感器網絡,大量多功能傳感器被運用,并使用無線技術連接,無線傳感器網絡逐漸形成。
無線傳感器網絡是新一代的傳感器網絡,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其發展和應用,將會給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的各個領域帶來深遠影響。發達國家如美國,非常重視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發展,IEEE正在努力推進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應用和發展,包括BP、霍尼韋爾(Honeywell)、Inetco Systems、Invensys、L-3Communications、MillennialNet、Radianse、Sensicast Systems及Textron Systems。美國的《技術評論》雜志在論述未來新興十大技術時,更是將無線傳感器網絡列為第一項未來新興技術,《商業周刊》預測的未來四大新技術中,無線傳感器網絡也列入其中。可以預計,無線傳感器網絡的廣泛是一種必然趨勢,它的出現將會給人類社會帶來極大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