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司局長系列訪談之軍民結合推進司司長屠森林
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推進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內容,是實現我國工業由大變強的必由之路,也是國務院賦予工業和信息化部的一項重要職責,如何理解這項職責?未來將采取哪些措施履行這項職責?作為負責牽頭組織推進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內設司局,軍民結合推進司將發揮怎樣的作用?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軍民結合推進司司長屠森林接受了《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
記者:推進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是國務院賦予工業和信息化部的一項重要職責,如何理解這項職責,目標和基本思路是什么?未來將采取哪些措施推動軍民結合、寓軍于民?
屠森林: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內容,推進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是統籌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的重大原則,是實現富國和強軍目標相統一的戰略選擇,是我國國防科技工業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的大勢所趨。
推進軍民結合、寓軍于民,落實職責要求,初步考慮,我們的總體目標是: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推進國防科技工業發展融入國家新型工業體系。基本思路是: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國防科技工業發展改革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從宏觀、中觀、微觀多個層次,從體制、機制、能力多個方面,從規劃、政策、標準多個途徑,推進軍民結合、寓軍于民。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我們將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會同部內有關司局和國家國防科工局有關司,共同努力推動軍民結合、寓軍于民。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建立健全國家層面的軍民結合協調機制,研究擬定軍民結合促進政策,加強規劃銜接、供需對接和資源共享,實現國防科技工業和民用工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二是大力支持配合武器裝備科研與采購制度改革,積極探索軍民結合的市場化途徑。支持進一步開放軍品市場,完善軍品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增強軍民互動。
三是積極推進軍民兩用高技術雙向轉移。強化規劃統籌,搭建合作平臺,制定鼓勵支持政策,引導和促進軍工技術與民用技術的相互輻射、嫁接、轉化。
四是繼續加強軍民結合產業發展的統籌安排,促進產學研相結合,加大高層次人才培養力度,大力支持民口配套能力建設。
記者:李毅中部長指出,設立軍民結合推進司是一個探索。那么,軍民結合的含義是什么?要在哪些方面進行探索?
屠森林:概括來講,軍民結合的含義有3個不同的層面:從宏觀層面或者說國家層面看,軍民結合主要是指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有機結合、資源共享,寓國防實力于國民經濟當中,以盡可能少的投入和代價滿足國防安全的需要,同時發揮國防建設的“溢出效應”,促進和帶動國民經濟發展。從中觀層面或者說行業層面看,軍民結合主要是指軍工行業要堅持軍民并重方針,在保證武器裝備生產的前提下,大力發展軍民兩用技術,發揮行業優勢,發展軍民結合產業,做到能軍能民。從微觀層面或者說企業層面看,軍民結合主要是指軍工企事業單位要具備同時開發軍品民品的能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立后,在人員編制偏緊的情況下,專門成立了軍民結合推進司。按照部領導的要求,我司要在推進軍民結合、寓軍于民上拿出具體思路、政策、措施,探索從頂層規劃入手,推動在戰略對接和重要資源安排上的結合;探索從市場角度入手,推動軍品采購機制更加開放,讓具備能力的非軍工企業合法公平參與軍品市場競爭;探索兼顧軍民品的能力建設,提高國防動員能力;探索促進軍工技術與民用技術輻射、嫁接、轉化的途徑。
記者:近期,軍民結合推進司要抓的重點工作是什么?
屠森林:一是按照中央和部黨組的統一部署,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教育活動,選準載體,加強司內培訓與學習,全面深刻認識工作規律,完善工作職能和工作機制。同時,深入調查研究,分析梳理當前國內“軍轉民”、“民參軍”基本現狀,吃透下情。二是研究民用高技術為軍隊和國防建設服務問題,積累民用先進技術參與國防建設的經驗。三是進一步發揮地方政府作用,推進軍民結合產業發展,以軍民結合高技術產業帶動區域經濟建設。四是協調配合部機關有關司局和國家國防科工局抓好重大專項和重點工程實施。五是組織協調參加第七屆珠海航展和舉辦航空航天論壇的相關工作。
記者:請結合此次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談談對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推進軍民結合、寓軍于民,促進工業由大變強的認識。
屠森林:“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推進軍民結合、寓軍于民,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是工業和信息化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載體。我認為這一載體充分體現了我國經濟社會進步對工業發展和改革的根本要求,明確指出了國家工業體系繼續前進的基本方向,也高度凝練了工業和信息化部所肩負的神圣使命。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推進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內容,是實現我國工業由大變強的必由之路。
軍民結合推進司是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牽頭組織推進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內設司局,任務光榮而艱巨。此次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我司將“加強統籌規劃、探索有效途徑、促進雙向轉移,推進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確定為活動載體。推進軍民結合、寓軍于民,必須認真領會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將科學發展貫穿工作始終。具體來講: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要在大工業體系下,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深入研究軍民結合發展問題,健全體制機制,將國防工業的發展寓于國家工業發展的基礎之上。核心是以人為本,就是要從維護國家安全和人民根本利益出發,充分營造選拔、吸引、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圍,在實現國防工業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的同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就是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和條件,在實現國防工業經濟高效的同時,協調與民用工業之間的關系,實現相互統合。在各項工作的部署安排上,一定要堅持統籌兼顧,綜合考慮影響軍民結合發展的各種因素,既要統攬全局、總體謀劃,又要分清緩急、突出重點。
記者:您在推動軍民兩用技術雙向轉移及軍民通用標準體系建設等方面有何具體考慮?
屠森林:我們將在深入調研和思考的基礎上,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著手制定推動軍民兩用技術雙向轉移的相關政策和中長期規劃。近期,我們已經組織了幾個調研組分別到遼寧、陜西、江西、廣東、江蘇等地展開調研,并在全國范圍內發出近3000份調查表進行數據統計和摸底,主要目的是調查、分析和梳理軍轉民、民參軍現狀,找出當前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研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形成有相當“含金量”的調研成果,為部領導科學決策和今后制定政策措施提供支撐。
在軍轉民方面,我們計劃對目前已經解密的軍工技術,組織有資質的工程咨詢機構和行業專家,進行分類和評價。對于技術成熟度符合產業化要求的項目,制定并發布推廣項目指南;對于技術成熟度達不到產業化要求的項目,制定并發布推薦項目指南。
在民參軍方面,我們將進一步推動非公經濟參與國防科技工業建設,逐步建立國家層面的軍民結合促進政策和協調機制,積極探索軍民結合的市場化途徑,讓民口單位更多地了解國防采購需求,合法公平地參與軍工科研生產配套。
在軍民通用標準體系建設方面,我們將按照李毅中部長對標準化工作的有關指示精神,在部科技司的統一協調下,對目前標齡超過10年的標準進行重點清理,力爭用3到5年的時間使落后標準“更新換代”。對于軍民通用標準體系建設工作,我們今后的打算是:充分發揮軍標研究中心、各標準化研究所和標技委的作用,從頂層規劃入手,開展標準發展戰略研究;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打破部門和行業界限,建立一套符合國情、符合實際的軍民通用標準體系,使我們的標準化工作在現有的基礎上再上一個臺階。
在軍民融合發展探索方面,我們將在完成調研的基礎上,注意發現和總結各地在軍民融合發展方面的典型經驗,結合落實張德江副總理的有關指示精神,研究提出“建設軍民融合配套改革經濟區”的意見建議。
記者:珠海航展將于11月4日至9日舉行,請問本屆航展有何新亮點?
屠森林:本屆航展由廣東省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0個單位共同主辦。可以說,本屆航展在規模上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室內參展凈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有3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600家航空航天企業參展,參展的各種飛行器實物逾60架。中國航空企業將派出一批先進機型參展,中國航天企業也將以空前規模參展,大批國內航空航天配套生產企業和民營企業也將在航展上一展企業風采。以波音公司、空中客車公司、羅·羅發動機公司、龐巴迪、巴西航空工業公司、蘇霍伊、俄武公司等整機和發動機生產廠商為代表的一大批國外知名航空航天企業將參展。
與往屆航展相比,本屆航展的第一個亮點是與航展同期舉行的、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中國航空企業主辦的、以“中國的民用航空”為主題的第三屆航空航天高峰論壇。該論壇將邀請國內外相關政府部門領導、航空業界和相關領域專家和高層,從不同層面闡述新管理體系下中國航空產業的發展規劃和宏觀政策,分析中國航空新格局中民用航空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產業方向,研究通用航空和區域航空的需求和發展對策。本屆航展的第二個亮點是中國航空企業同中國空軍聯合舉辦的“中國航空日”活動,活動將集中展示各類國產飛機并開展一系列商務活動。本屆航展的第三個亮點是印度空軍“陽光”特技飛行表演隊將首次在珠海航展上亮相,印度空軍飛行員將駕駛9架KiranMKII教練機演繹各種高難度編隊飛行動作,為航展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