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改變世界,誰在改變工業?
10月15日舉行的首屆世界互聯網工業大會甫一開場,主辦方就向來自全球的數百位嘉賓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作為國內首次聚焦“互聯網+工業”這一重大命題的國際高端峰會,美國“工業互聯網”、德國“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發起者、實踐者齊聚一堂,共話“互聯網時代工業變革之路”。
時代的車輪滾滾不停,工業發展的輪子也從未停步。我們正身處一個深刻變革的時代,面對科技創新發展新趨勢,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加快變革,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先機。正如西門子集團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赫爾曼所說,當前工業再次成為重要的引擎,美國、德國、日本、中國等實際上面臨著相同的挑戰和問題。
“舊力漸弱,新力將生”,這是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對當前我國增長動力的判斷。他認為,我國制造業正身受發達國家高端回流重振和發展中國家低成本進入的“雙重擠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必須同時發力,不能偏廢失衡。實施“中國制造2025”,開展“互聯網+”行動是重要途徑之一。我國2020年要基本實現工業化,“互聯網+制造業”更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李毅中特別指出,實現改造優化升級的行業企業,是“互聯網+”的行動主體,實體經濟企業、互聯網企業、電信企業跨界融合、協同互動、改革創新,而不是互相顛覆。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指出,產業互聯網對于正處在企業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的中國來說,是難得的跨越發展機會。在產業互聯網時代,企業的價值體現重點與戰略思維都需要重新審視。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認為,互聯網帶來了三大顛覆:商業模式從分工式到分布式、制造模式從大規模制造到大規模定制、消費模式從產品經濟到體驗經濟。而如何用互聯網改造工業,并沒有現成模式可供借鑒,我們要從思考“是什么”轉向“為什么”,永遠挑戰自我,挑戰現狀。張瑞敏向企業發出呼吁——“走下跑步機,融入互聯網”。
今年以來,國務院先后發布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我國的工業轉型升級之路到底應該怎么走?與會嘉賓一致認為,各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制造業基礎不同,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路徑和模式也必然有所不同,必須因地制宜,因企業制宜。
經濟日報社社長徐如俊認為,美國制造業高度發達,是互聯網第一強國,其工業互聯網更側重網絡和信息服務,核心是構建工業信息高速公路,保持其制造業的領先地位。德國是制造業強國,裝備制造技術世界領先,德國工業4.0更關注裝備和技術升級,突出智能工廠和智能生產這兩大主題。我國的特點則是互聯網比較發達,制造業總體大而不強。“我國制造業必須走工業2.0補課、工業3.0普及、工業4.0示范的并聯式發展道路。各地區各企業應合理定位,尊重科學規律,不能一蹴而就。”徐如俊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恒認為,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比較大的內需市場、比較好的人力資源,這是中國制造業的比較優勢。“中國制造2025”需要全社會的協同,“用互聯網來變革我們的產業,不能等待,不能觀望,不能懈怠!”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助理國別主任兼南南政策合作處處長庫努森表示,在高科技生產制造領域,中國用1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了3倍量級的發展,其中作為經濟發展重要推動力的信息產業也取得了快速發展。中國的成功,讓其他新興經濟體認識到了科技創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等戰略正在形成創新的推動力,這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是相一致的。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毅中——“互聯網+”是跨界融合,而不是互相顛覆
當今世界各國都在謀求經濟變革,我國制造業受到雙重擠壓,一方面是發達國家高端制造業回歸,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低成本搶占制造業的中低端。在此背景下,“中國制造2025”應運而生,主線是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而“互聯網+”是實施的一個重要途徑。
必須強調,“互聯網+”行動的主體是實體經濟的企業。實體企業不要消極的等待,而要主動去擁抱互聯網,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增強內生動力和活力。各類企業在實現“互聯網+”這個活動中,應該是跨界融合、協同互動、改革創新,而不是互相顛覆。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是我國經濟行穩致遠的發動機,既要發展新產業新技術,做大做強,也要致力于傳統產業的重構再造,增加動力。兩者必須同時發力,不能偏廢,不能失衡。
具體到“互聯網+”制造業,應該涵蓋4個內容,包括數字化的智能制造、大規模的個性化定制、網絡化的協同制造和社會化的服務性制造。其中智能制造主要是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兩個“IT”,后面3個內容主要是互聯網平臺去創造新模式。無論是新興產業還是傳統產業,都要大力培育發展智能制造。具體來講,智能制造要把握5個關鍵點。一是數字化研發設計,像仿真模擬、數據庫等信息工具現在使用面是52%,到2025年要提到84%;二是把電子信息技術嵌入到產品中,提高產品的質量、功能和附加值。現在我國的關鍵零部件、元器件、關鍵材料自給率只有20%,到2025年要提高到70%,這樣貼牌生產、代工組裝才能成為自主制造;第三是制造設備數控化,像機床、3D打印等才能實現精準制造。關鍵工具的數控化率目前只有27%,到2025年要提高到64%;第四是制造過程的智能控制,這種生產過程的控制,現在是自動化,要提高到智能化,這樣才能夠安全生產并大幅度提高效率;第五是企業內部要建立一套新的制造服務流程、標準設計以及質量安全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以創新驅動迎接產業互聯網時代
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出現以后,互聯網實際上進入到生產性服務的領域。互聯網從桌面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再到下一代互聯網,面臨著新一輪的產業變革。
“互聯網+”是以互聯網為基礎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在“互聯網+”里面的互聯網,其內涵大大擴展了。互聯網不僅是基礎設施,更是創新平臺、創新要素庫和創新思維的代表。德國提出工業4.0,美國提出工業互聯網,我國提出“互聯網+”,這其中都是以產業互聯網為重點。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思維的變革。
經過20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在消費互聯網領域已達到全球領先水平。2014年中國消費型互聯網對GDP的貢獻達到了4.4%,美國消費型互聯網對GDP的貢獻是4.3%,可以說中國已經在消費型互聯網方面超過了美國。但是,衡量產業互聯網有2個重要指標:云服務的滲透率和中小企業互聯網的使用率。在這2個指標上,中國跟美國的差距非常大。我國產業互聯網要趕上美國,可能要到2040年之后了。未來產品價值變化的三大趨勢是什么?硬件創造的價值體現在軟件,網絡連接的價值轉向云,商品模式價值從產品轉向服務。在此背景下,我國企業正加快互聯網工業的轉型。
IDC公司曾經分析過,1985年全世界是以計算機作為創新平臺,2005年以互聯網作為創新平臺,到2020年以前會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作為創新平臺。在洶涌而來的產業互聯網時代,企業價值體現的重點與戰略思維都需要重新審視。產業互聯網對于處在企業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的中國來說,是難得的跨越發展機會,網絡經濟會成為發展的新引擎。當然產業互聯網不僅需要技術創新,更需要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以及思維方式的變革。產業變革是機遇,更是挑戰,要以創新驅動迎接產業互聯網的時代。
經濟日報社社長徐如俊——立足制造因地制宜 推動互聯網工業實踐
無論是美國工業互聯網、德國工業4.0,還是“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加快布局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的先進制造業,搶占國際產業競爭制高點。但各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制造業基礎不同,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路徑和模式也必然有所不同。與發達國家基本完成工業3.0相比,我國絕大多數制造企業在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領域仍然處在2.0向3.0過渡、甚至處在2.0以下的階段。因此,在利用互聯網進行工業轉型的過程中,有兩點至關重要,值得大家重視。
一是應當立足于制造業基礎。國家經濟的主體就是制造業,如果沒有制造業從大到強,我國經濟將很難進一步健康發展。在探索互聯網工業的轉型實踐中,制造企業應立足生產流程,將互聯網滲透到研發、制造、物流、銷售、售后等各個環節,利用互聯網技術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并實現柔性生產。
二是應當根據自身實際探索轉型路徑和發展模式。無論是美國倡導的工業互聯網,還是德國的工業4.0,都是依據本國的產業生產力及地域文化提出的。與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基礎較弱,雖然在產量和規模上有很大優勢,但在質量和核心技術上差距不小,制造企業達到4.0標準的屈指可數。因此,各個規模類型企業的轉型發展需要把好的理念、經驗與制造企業的自身實際結合起來,以解決質量、管理、品牌、設計等各方面的不足。
實施“中國制造2025”、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全國各地正在進行路徑和模式的探索。青島市立足已有的制造業基礎和優勢,選擇不同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互聯網工業發展有點有面、因企因地制宜,已經初步形成群體突破的可喜局面。我們尤其關注到,青島率先制定實施互聯網工業發展行動方案,充分體現出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走在前列的決心和信心。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張瑞敏——走下“跑步機” 融入互聯網
傳統經濟時代,企業就好像是在跑步機上跑,即便顯示跑了10000步,但是停下來你還在原地,不停下來你也還是在原地。比如說企業目標就是產銷量第一,好了,我就多生產,生產出來給誰不知道,我給了經銷商,經銷商賣,賣不動就形成了兩大問題,第一是庫存,第二是應收賬款,形成這兩個問題沒有辦法,只能降價。在互聯網時代,企業一定要離開跑步機、融入互聯網。
具體到海爾而言,互聯網工業變革之路該怎么走?一是企業平臺化,二是用戶個性化,三是員工創客化。所謂企業平臺化,就是顛覆傳統的企業科層制,變成海爾的生態圈,整個企業變成網絡,連接網絡節點,所有資源都聚合在一起,共同來服務和創造用戶。用戶是交互的節點,企業的改進和努力都是為了提高用戶體驗。
所謂用戶個性化,就是要讓用戶全程參與企業的研發、設計、生產、售后和體驗等。傳統經濟是大規模制造下的產銷分離,而海爾正在建設的智能互聯工廠,希望能做到“三化”,即無縫化、透明化、可視化。企業所做的一切和用戶之間沒有任何的距離,用戶都可以看到。
所謂員工創客化,就是要把員工變成創客。海爾制定了一個動態合伙人制,員工來了之后可以入股投資,目標是達到“三自”,即自創業、自組織、自驅動。所謂自創業,就是你在市場上發現了機會,就可以去創業;所謂自組織,你發現了這個難題,你要創業,可以在全球形成一個組織;所謂自驅動,現在企業沒有人來管你了,而是用戶管你。企業不給員工發薪水,他們的薪水要靠自己在市場上創造的價值得到,我們叫做“用戶付薪”。
在互聯網時代,企業必須變成互聯網的節點。一臺電腦什么也不是,但是連到網上去,什么功能都有,企業也是這樣。在這過程中,企業要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應該說用互聯網改造工業,這個探索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現成的模式可以去借鑒,海爾一直在探索和試錯。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