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針對柴油車排污這個霧霾源頭,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潛心攻關,完成了重型柴油車污染排放控制高效SCR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實現柴油機PM 排放降低80%以上。這個拿下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成果,近3年實現47300余臺的規模化應用。《經濟日報》記者從科技部了解到,在 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評選中,環保氣候領域的推薦項目和評審通過項目數量比上一年度翻了一番。
我國近年來在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方面的工作力度不斷加強。科技部等多個部委聯合印發的《“十二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科技發展專項規劃》明 確提出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科技前沿,提升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科學研究水平,增強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研發的創新能力。
我國形成了包含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推廣、國際科技合作等內容的全方位格局。在基礎研究領域,我國在973計劃的資源環境領域下部署氣候變化科學基礎相關研究工作,自2010年開始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中單獨把全球變化方向列出。
在低碳技術研發方面,我國重點部署了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技術、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發電、新能源汽車技術及低碳替代燃料技術等10項關鍵減緩技術。同時,還部 署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預測預警技術、干旱地區水資源開發與高效利用等10項關鍵適應技術。在863計劃和科技支撐計劃中開展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技術、重點行 業工業節能技術與裝備開發、重點行業清潔生產關鍵技術與裝備開發等,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發明專利和重大成果。
在低碳技術示范和推廣上,“十二五”期間產業化推廣30項以上重大節能技術。科技部研究制定了《節能減排與低碳技術成果轉化推廣清單》,促進低碳技術推廣 應用;發改委發布第四批《國家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公布煤炭、電力、鋼鐵等行業的22項節能技術;工信部編制完成鋼鐵、石化、有色等11個重點行業節 能減排先進適用技術目錄、應用案例和技術指南。同時,我國還實施了重大科技示范工程,以煤層氣開發利用、油氣資源高效開發、高效清潔發電、智能電網等技術 領域為重點,促進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