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衛星出口搶占先機
美國商用通信衛星制造商曾一度壟斷全球市場。然而,10年前出于所謂“國家安全”考慮而頒布的出口管制條例重創了美國制造商的市場占有率。美國國會眾議院4月上旬召開了系列聽證會,考慮修改這一限令,以重振衛星出口。
據《紐約時報》報道,這一舉措堪稱“零成本”,無需耗費納稅人的數十億美元。而美國勞工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與衛星工業直接相關的崗位就有25萬個。商用衛星產業的再次興起也將大大改善美國國內的就業形勢。
自美國1964年將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送上太空以來,衛星制造與出口迅速壯大。截至20世紀末,美國公司全球衛星市場占有率近90%。據美國衛星工業協會統計,全球衛星工業自2002年以來穩定增長,年平均增長率達11.5%,2007年產值總計1230億美元。
然而,美國兩大衛星制造商休斯航天通信公司和勞拉航天通信公司1998年初遭人指責向他國出售商用及軍用設備,在美國國內激起軒然大波。其時掌控國會的共和黨人于當年9月警告說,衛星出口可能導致秘密材料與信息泄露。一個月后,他們通過了一項議案,要求把商業衛星列入武器范圍,嚴格許可證制度,并賦予國會出口監督權。因“拉鏈門”面臨彈劾危機的克林頓被迫簽署了這項議案,并使之成為了法律。
管制條例實施不久便給美國制造商帶來重大打擊:1999年美國衛星出口額較1998年驟降40%。波音公司失去了一筆價值4.5億美元的訂單,加拿大公司退出了4個項目的合作。自管制條例1999年生效至今,美國衛星制造商全球市場占有率已從90%跌至50%左右,與衛星出口管制條例生效前形成了鮮明對比。
由于管制條例把衛星出口等同于國際武器貿易,美國衛星制造商前后共需要申請6道許可證。根據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去年提供的數據,許可證審批平均每年給美國衛星工業增添5000萬美元的成本,從而使年收入的損失最多達6億美元。
衛星出口管制還導致美國對外貿易逆差。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美國高技術產品出口2003年首次出現貿易逆差。這一年,美國衛星出口額僅為2.15億美元,遠不及1998年的10.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