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很多人會對以科技促經濟的設想提出質疑,那么這一方式實現的希望又有多大呢?歷史經驗表明,全球性經濟危機往往能催生出重大的科技創新并激發新的技術革命。1857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以電氣革命為標志的第二次技術革命;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以電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術突破為標志的第三次技術革命。最近一次的信息技術革命,也有效地幫助美國走出了1987年經濟危機的陰影。
“網絡新政”收效顯著
早在1992年總統競選期間,克林頓就宣稱要使信息高速公路像州際高速公路系統那樣成為國家基礎結構的新基石;1993年9月,副總統戈爾提出了建立國家信息高速公路的設想,正式名稱是“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行動計劃”。該計劃意欲投資4000億美元,在2015年前,以光纖光纜等現代通訊手段為“公路”,建立起一個連接全美所有家庭和社會機構的光纖通信網絡;以電腦、電視、電話、傳真等多媒體為“汽車”,數字化、大容量、高速度地向各地乃至全世界傳輸各種數據、視聽信號和圖文資料等信息,通過電子方式實時進行雙向的多媒體信息交換。1994年10月,白宮首次開通了與全球最大的計算機網絡相聯的多媒體交互信息網點,從而正式踏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這一計劃的實施使得克林頓在任的8年經濟得以持續增長,其影響也一直延續至今。而美國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也在持續走低。自1991年3月到2000年12月,美國經濟已持續增長116個月,超越了歷史紀錄。
據統計,1997年至1998年,美國中等收入家庭的年收入增長了3.5%,達到了38885美元的歷史最高點。而且,美國的失業率已從1992年的7.4%降至2000年4月的3.9%,為30年來的最低點;通貨膨脹率自1992年以來,一直控制在3%以內。1999年底,如果不計食品和能源,美國消費品的通脹率只有1.9%,增幅為1964年以來的最小值,且沒有明顯的上升跡象。而且,公眾普遍認為官方將通脹率至少高估了一個百分點。若真如此,那就意味著美國經濟幾乎達到了零通脹水平。
在強勁的經濟背景下,長期困擾美國乃至世界的美聯邦巨額財政赤字逐年大幅減少。在1997年財政年度中,聯邦財政赤字從上年度的1073億美元銳減至226億美元,為1974年以來的最低紀錄。1998財政年度,美國消滅了聯邦財政赤字,實現了自1969年以來30年首次財政預算平衡,并實現了728億美元的財政盈余。
此外,在互聯網經濟的刺激下,美國股市也是一路走高。1966年至1983年的18年間,道瓊斯指數一直維持在1000點水平。從1983年至1995年的12年間,道瓊斯指數上升到4000點。1995年11月道指首次突破5000點,1997年2月道指升上7000點,1999年3月16日盤中首次突破歷史性的1萬點大關。
據統計,1995年至1998年實際經濟增長的35%為互聯網相關的企業所創造。1998年信息產業提供就業崗位740萬個,約占全美就業人數的6%。1999年,美國互聯網相關企業創造的產值超過5070億美元,信息產業首次成為美國第一大產業。2000年信息產業的產值占到美國GDP比重的8.3%,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1/3之多。當年6月美國商務部發表的《數字經濟2000》報告指出,信息技術已成為美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基于這一平臺,其他產業的創新發展也迸發出了無可比擬的巨大能量。
21世紀初,由于金融投機交易過度膨脹,虛擬資本同實物資本和實業部門的成長脫離得越來越遠。社會經濟開始虛假繁榮,導致了互聯網泡沫的破滅,并造成了美國經濟的短暫衰退。但這都無法磨滅信息技術革命為促進美國經濟快速發展所作的巨大貢獻,而克林頓政府的“網絡新政”也是聲名遠播,為人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