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場對于智能制造的追捧和政策層的推動,在產業層面,服務機器人已經成為熱門話題,各種業內論壇、會議相繼舉辦,但在現實中,大多數人的生活中很少使用到服務機器人。這也是造成當下境況——“產業熱、投資冷”的原因,投資機構都在敏銳地觀察,試圖發現服務機器人細分領域的市場爆發機會。但目前似乎還有不少距離,其中核心在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
無論國家層面還是資本市場,對于未來幾年內服務機器人市場的爆發都充滿期待,但在爆發來臨之前,各家還需要在自己的領域內繼續深耕。
在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楊志偉看來,講一個故事就可以拿到融資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服務機器人是一個門檻很高的行業。在關注行業兩年后,他對投資顯得更謹慎了些。
由于同時涉及硬件和軟件開發、人工智能多項核心技術,從事服務機器人行業,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但資本的進入似乎并不樂觀。
一位長期關注服務機器人的投資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估算,目前行業的資本進入總額不超過5億美元,拿到投資的公司只有十幾家,大多數投資者還在觀望。
與投資圈的冷靜不同,服務機器人的關注熱度卻在持續升溫。
11月,在北京召開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國家副主席李源潮表示:從未來的趨勢看,服務機器人將成為新的熱點。
12月10日,服務機器人展和機器人產業推進大會于在上海和青島開幕;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也將在廣州召開。
頻繁召開大會并不能解決產業發展痛點,但都釋放了同一個信號:服務機器人市場在快速發酵。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或將推遲至明年發布,新一輪征求意見稿在11月中完成修改。一位參與規劃修訂的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新的一稿提出了更細的目標與內容,其中對服務機器人提出了具體規劃。
國際機器人聯盟主席Arturo Baroncelli在機器人大會上表示,預計在未來的3年,服務機器人將會超過1500萬臺,銷售額將超過200億元。
或是看到巨大的潛在需求,參與市場的主體更是多元化,四大機器人公司、國內主流機器人廠商紛紛布局業務,創業公司更是如雨后春筍。產品形態包括家用、娛樂、教育、醫療等多種類別。
市場參與者眾多,但實現上述目標并不容易。“服務機器人的潛在需求很大,但目前產業總量很小,技術水平普遍較低,離產業化還很遙遠。”賽迪研究院裝備工業所所長左世全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尋找爆發的細分領域
雖然幾大細分領域已初步分化完成,但商業模式并不清晰,各個參與者都在探索。
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坦言:“服務機器人的前景被看好,但到目前為止,還看不清在哪個細分領域爆發,只知道某種需求大,但市場何時啟動,盈利模式是怎樣的,都需要被探索。”
如何在大需求下找準切口進入市場,或許是這個領域的從業者需要思考并探索的第一個問題。
從推出的產品形態來看,新松似乎瞄準了公共服務方向。12月10日,新松在服務機器人展會上發布了物品運送機器人,主要應用于酒店。此款機器人具有自主充電、行走、避讓等功能,集成了移動機器人、多傳感器信息融合與導航和多模態人機交互等技術。此前,新松還曾發布了一款送餐機器人。
北京小魚兒科技有限公司CEO宋晨楓稱,他已經找到了一個方向,并走在了產業前端。當大部分同類公司還處在概念階段的時候,小魚已經實現了量產,這在行業中并不多見。
該公司推出的“小魚在家”是定位為家庭智能陪伴機器人,擁有人臉跟蹤識別、多方視頻通話、互動社交分享等多項功能。目前數據顯示,用戶通過小魚和家人溝通的頻率為平均每天6-8次、每周通話超過75分鐘。
“機器人進入家庭,為家人提供服務是大家達成共識的方向。”宋晨楓說。
作為前微軟xbox產品經理,曾經是李開復徒弟,宋晨楓此前也曾有創業經歷,憑借團隊和精準的產品方向,小魚兒科技在創業初期就得到了資本的青睞。
目前,小魚兒科技已完成了A、B輪兩融資近3000萬美元的融資,公司估值達1億美元,在資本到位后,小魚兒科技引入富士康擴大產能,在今年6月實現了規模量產。
能吸引投資者,宋晨楓認為是抓住了需求。“把需求說明白了,才能拿到錢。A輪第一看團隊、第二看方向和需求。我們是在大需求中找到了一個進入家庭的點,與投資人達成一致。”宋晨楓說,“到了B輪,所有的投資方都是小魚的用戶,有了體驗后,做出投資的決定。”
北京康力優藍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也是資本的寵兒,該公司目前由康力電梯、紫光共同投資。
今年9月,康力電梯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定增募資14.1億元發力智能制造,其中4.9億元用于收購子公司康力優藍56%股份并增資。這是康力電梯繼2014年底斥資逾5000萬參股該公司后的第二次投資。
康力優藍CEO劉雪楠向記者透露,下一輪融資正在進行中,投資者不僅包括康力電梯,還有多家上市公司和投資機構。
優友機器人有著與日本情感機器人pepper相似的外表,也是繼pepper后第二個可以商用的產品。“已經接到了很多單子,這也是投資方看重我們的原因,我們講的故事都實現了。”劉雪楠說。
同樣憑借技術實力,被投資者關注的聚熵科技,在11月中發布了一款管家機器人-小智后,被不少投資者主動找上門。聚熵智能CEO何永向記者透露,公司A輪系列共獲得包括金沙江創投在內的620萬美元投資,目前正在進行的B輪融資比較順利,并在一段時間后公布。
“雖然目前在研發服務機器人的公司不少,但市面上能買到的服務機器人卻極其有限。”何永說。“機器人的核心技術就是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其實都在云端。”
等待一個好項目
隨著市場主體的逐漸增多,關注服務機器人領域的投資人也在增加,但資本進入的速度并不快。
作為行業中屬于投資較多的機構之一,金山江創投已經投資了3個項目。“整個投資圈都在看服務機器人,但依然是概念化居多,能做出產品的很少。行業門檻高,早期主要看團隊和技術,但之后會不會繼續投,需要看技術在垂直領域內的應用情況。”楊志偉說。
京東投資總監楊世毅關注服務機器人三年多,看了幾十個項目,對于市場上的產品如數家珍的他,至今并未作出投資決定。在他看來,這幾年新的市場主體層出不窮,但令人興奮的產品不多,市場真正的爆發還有很遠距離。
楊世毅回憶,2013年看項目的時候,還沒有什么公司在做,產品面向極客人群。如今相關公司增多,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逐漸面向大眾。"
但了解越深入,楊世毅越愿意等待一個更好的項目。“爆發會發生在有傳統品類做依托的細分領域,新的產品教育市場是很難的,花十年都不一定實現。目前有兩大市場前景和產品方向至少是清晰的,類家庭成員和教育、‘玩具’類。”他說。
“‘玩具’類產品,要看產品和出貨量,做不出產品的,就等做出來再看。遇到技術含量高的機器人,就看技術水平,一兩年內做不出產品也沒關系。”
不同投資者所看重的部分不同,但對于人工智能技術突破的期待是存在共性的。
戈壁創投副總裁孫萌表示對打破人工智能領域壁壘的公司感興趣。“人工智能這塊最大的價值是它如何更直觀地理解人的行為,在這一領域做得好的企業,更容易受到資本關注。”
SK電訊創投合伙人陳凱則認為,人工智能最早是計算機學科的名詞,從投資的角度來看還是要把它落實到應用場景當中去看。把機器人跟智能家居結合起來的市場很大。
“現在才看了幾十個,也許看到第100個的時候,就有了。”楊世毅調侃道。
爆發前夜?
無論國家層面還是資本市場,對于未來幾年內服務機器人市場的爆發都充滿期待,但在爆發來臨之前,各家還需要在自己的領域內繼續深耕。
國際機器人聯盟(IFR)主席阿托羅?巴龍利在世界機器人大會上預測,家政服務機器人、娛樂機器人、殘疾人服務機器人、安保服務機器人、清潔機器人等都會成為非常重要的服務機器人類別。
“我們相信隨著電子器件、室內導航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完善,全球服務機器人領域蘊含著千億級的市場。我們會保持持續的創新力。”何永表示。
“在那一天來臨之前,我們要鋪開線下銷售,線上線下打通,加強體驗,以更高的性價比打動消費者。”宋晨楓說。
“從日本和韓國的機器人發展規劃看,下一步都將重點放在了服務機器人上。我個人覺得國內爆發還沒到時候,何時是出發點不好判斷。現在的階段不應盲目投資,企業應注重技術研發,迎接爆發。”左世全表示。
曲道奎對服務機器人充滿信心,“與工業機器人不同,服務領域的需求是不可預測的,各種交叉學科技術都在發展,市場的爆發會隨著技術的成熟實現。”
摘自 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