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信息技術的應用范圍將會不斷拓展,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家庭、智能交通等眾多領域都會獲得巨大發展,整個電子信息產業將迎來黃金發展期。
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推出的“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確定了集成電路及專用設備、信息通信設備、操作系統與工業軟件、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設備四大細分行業,作為到2025年我國新一代信息基礎產業的發展重點。
根據行業目前的發展水平和市場需求,這四大細分行業,將成為未來我國中長期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并有望在“十三五”期間迎來黃金發展期。
集成電路及專用設備:將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逐步縮小
集成電路是指通過半導體工藝將大量電子元器件集成為具有特定功能的電路。本路線圖主要包括集成電路設計、集成電路制造、集成電路測試封裝、關鍵裝備和材料等內容。
全球集成電路市場規模復合年均增長率為4%。中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增長速率卻相當快,在2011年~2015年間約為840億~1180億美元,復合年均增長率為12%,2016年~2020年間,復合年均增長率降為8%,2021年~2030年間,復合年均增長率降為3.5%。由此中國集成電路市場在2015年將占到全球市場的36%,2020年將上升至43.35%,而到2030年將占到46%,成為全球最大集成電路市場。
中國集成電路的國內產值在2015年預計達到483億美元,滿足國內41%的市場需求;2020年預計達到851億美元,滿足國內49%的市場需求;2030年預計達到1837億美元,滿足國內75%的市場需求。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到,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提升集成電路產品自給率,同時滿足國家安全需求、占領戰略性產品市場,始終是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最大需求和動力。
面向需求,未來我國將著力發展集成電路設計業,加速發展集成電路制造業,提升先進封裝測試業發展水平,突破集成電路關鍵裝備和材料。
到2020年,集成電路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全行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速超過20%,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幅增強。移動智能終端、網絡通信、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重點領域的集成電路設計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產業生態體系初步形成。16/14nm制造工藝實現規模量產,封裝測試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關鍵裝備和材料進入國際采購體系,基本建成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到2030年,集成電路產業鏈主要環節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批企業進入國際第一梯隊,實現跨越發展。
我國將根據產業發展需求,逐步擴大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規模或設立二期、三期基金;加強現有政策和資源的協同,如集成電路研發專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在支持共性技術研發,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支持產業化發展,這些資源要加強協同,形成合力;加強人力資源培養和引進,加強微電子學科建設支持;制定技術引進、消化、吸收政策,給予扶持;建立知識產權保護聯動機制。
信息通信設備: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和創新體系
信息通信設備產業是指利用電子計算機、現代通信技術等獲取、傳遞、存儲、處理和應用信息的系統和裝置,主要包括無線移動通信設備、新一代網絡設備、高性能計算機與服務器等。
隨著移動互聯網、互聯網+、信息消費、物聯網等業務的不斷增長,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不斷深化,信息通信設備的需求仍將長期持續增長。
2020年目標,信息通信設備產業技術和產業能力進入世界強國行列,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和創新體系。2025年,我國信息通信設備產業體系更加完整、創新能力和整體實力大為增強,產業綜合實力位列世界強國前列。
未來,路線圖建議對接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積極宣傳我國信息通信領域知識產權取得的成果,繼續優化知識產權商業和法律環境、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營、推動自主知識產權國際運用;繼續培育和優化我國信息通信設備產業市場,繼續支持已有重大專項,建議鼓勵加強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企業與政府間以及行業市場之間的協同合作;5G頻譜規劃將移動通信、廣電、衛星、軍民融合等頻譜需求統一考慮,實現頻譜利用價值的最大化和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落實“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探索“資本+產業”、“建設+運營服務”的“走出去”新模式,建議建立部際協調機制并設立“走出去”專項基金,推動我國信息通信設備產業“走出去”,打造信息絲綢之路。
操作系統與工業軟件:基本形成技術標準與生態體系
操作系統與工業軟件是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石,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要素。發展實時工業操作系統及高端制造業嵌入式系統、以工業大數據平臺與制造業核心軟件為代表的基礎工業軟件、面向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電力裝備、農業裝備、高檔數控機床與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與高技術船舶等重點領域的工業應用軟件,對我國工業領域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義。
新一代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是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其核心是將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深度融合,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應對發達國家把控傳統操作系統與工業軟件核心技術,主導國際工業競爭話語權的現狀,依托我國作為“制造大國”的戰略必爭和優勢產業,利用中國互聯網生態與應用的全球領先者地位,緊緊抓住新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提供的歷史機遇,實現操作系統自主可控,結合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工業軟件的重構與跨越發展。
到2020年,我國將突破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基本形成中國工業軟件技術標準與生態體系,中低端市場占有率超過30%。聚焦生產效率提升與服務型制造,自主“云端”+“終端”工業大數據平臺在重點行業的應用普及率超過40%。
到2025年,絕大部分核心技術取得突破,我國將形成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統與工業軟件及其標準體系,自主工業軟件市場占有率超過50%。“互聯網+”智慧工業云在重點行業的應用普及率超過60%。形成基于智能化互聯產品和自主工業軟件的工業互聯網。
路線圖建議,我國支持跨界產業聯盟,以制造業企業為主體,鼓勵相關企業等加入工業應用云平臺生態系統,開展跨領域資源和價值鏈整合,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工業生態系統;構建標準體系,鼓勵中國企業參與到國際主流開源社區,成為具有投票權的理事單位。加強工業操作系統與軟件標準的制修訂工作,鼓勵有實力的單位牽頭制定國際標準。建立操作系統與工業軟件的國家評測與認證標準體系。
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設備:基本建成核心信息設備標準體系
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設備是制造過程各個環節實現信息獲取、實時通信和動態交互及決策分析和控制的關鍵基礎設備。
全球正在掀起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我國制造業也正在加速向智能制造轉型。未來5年,我國的智能生產設施、數字化車間、工廠的升級改造速度將進一步加快,制造業對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設備的需求也將大幅增長。預計我國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設備市場規模將以30%左右的速度持續增長。
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建成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設備標準體系,突破一批智能工業核心信息設備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使我國的智能制造基礎通信設備、工業控制設備、工業傳感器、智能儀器儀表和檢測設備、制造物聯設備、工業信息安全產品在國內得到規模化應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達到40%以上,培育5家以上年收入超過100億元的相關企業。
到2025年,我國將建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性能先進的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設備產業生態體系和技術創新體系,國產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設備在國內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國內市場的占有率達到60%,總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路線圖建議,我國制訂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設備標準,加快制定智能制造標準化體系,研究制定制造信息互聯互通與網絡安全標準。重點支持智能裝備、數字化車間、工廠等領域技術標準和規范的研制;建立國家級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設備聯合實驗室,支持相關單位聯合籌建國家級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設備實驗室,加強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設備關鍵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形成面向智能制造的專業解決方案。
摘自 中國工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