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采訪。
為國家的長遠發展打地基、鋪好路,科技部的任務就是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正在接受共和國部長訪談的科技部部長萬鋼面帶微笑,隨手端起身邊的咖啡。
“這種支撐和引領包括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科技無處不在。比如這杯咖啡,是海南產的咖啡豆經過科學研究、測試,最終燒制出來的具有藍山風味的咖啡,就是我們自主創新的成果。”
“走出危機,需要依靠科技引領”
“縱觀人類歷史,每次經濟危機都促進了科技革命,每次人們走出經濟危機,都是依靠科技引領。”萬鋼說,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科技的作用得到了檢驗,值得總結,更值得期待。
2008年,經過20多年精心培育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呈現出極大的抗風險性。我國西部和中部,高新技術企業經濟增長速度平均在19%至20%,在外向度較高、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的東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仍然以超過10%速度逆市發展。
“金融危機中,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反思,反思的結果就是轉型。美國政府提出以新能源作為新增長點,英國提出應更加重視科學技術。各國都意識到,經濟轉型的供給來源于科學技術,來源于科技的突破。”萬鋼表示,對于我國而言,要從容面對經濟危機,走出低谷,需要在新能源、生物技術、信息領域和先進制造領域重點做好科技支撐,爭取突破。
萬鋼說:“以新能源汽車為例,電動汽車、燃料電池等新能源汽車既能保障能源安全和大氣清潔,又可以促進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
近年來,我國汽車工業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相結合,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汽車工業發展的道路,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從當前形勢來看,世界汽車工業產能過剩,競爭日益激烈,全球金融危機可能導致國際汽車產業格局的劇烈調整。
萬鋼說,在這種情況下,大力推動以新能源汽車為重點的科技創新,加快推進交通能源戰略的轉型,是爭取在新一輪國際汽車產業調整和變革中搶占先機,保持我國汽車工業可持續發展,實現汽車制造大國向產業強國轉變的一個重要的機遇。
“百姓身邊的科技,是衣食住行”
科技服務經濟,科技同樣惠及民生。
萬鋼在向愛彈鋼琴的女兒解釋科技到底能為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什么時,他這樣說:“學鋼琴需要使用節奏器,原始的節奏器功能單一,只能起到合拍的效果;而現在的微電腦控制節拍器具有錄音、調音等功能,更有助于學習和使用。”
“這都是科技帶來的。百姓身邊的科技,是衣食住行。”以“食”為例,中國用占世界8%的耕地,養活25%左右的人口,同時還能給其他國家以支持,沒有科技的支撐是不可想象的。
萬鋼清晰地記得1969年他當生產隊長時,鄉間流傳的目標口號是畝產糧食600斤“過黃河”,畝產糧食800斤“跨長江”。而通過袁隆平等科技工作者的努力,通過多年來科技助推糧食增產項目的實施,2008年,他在河南看到,玉米畝產1035公斤、小麥600公斤。
在2008年“5·1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當在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清楚地看到衛星傳回的圖像,顯示何處房屋倒塌嚴重、哪段道路被阻、救援人員已經行進到哪里,我想,科技使這兩句話真正得以實現。”
“科學精神激勵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才”
“1964年10月16日,我正在理發館剪頭發,聽到單管收音機中傳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的消息。當時我對原子彈還沒有深入認識,只知道不得了,有了原子彈就沒人敢欺負我們國家了。”萬鋼深情地回憶當時的情景,“對科學的憧憬和為科學發展貢獻力量的朦朧理想,正是從那時樹立了起來。”
從“兩彈一星”成功帶來的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到科教興國戰略對科技人才培養、全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重視,再到建設科技創新型國家理念的深入人心,萬鋼認為,科學精神激勵和造就了一代代人才。
上世紀50年代,“向科學進軍”的口號鼓舞了廣大知識分子和學生的積極性;1978年“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述迎來了科學的春天;1995年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部署推動了人才培養;2006年 “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新時期科技工作方針和“到2020年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新目標的確立點燃和激發了科技工作者的創造力。
“科技離不開‘以人為本’四個字。科技部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圍繞人,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科技人才、包括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管理工作者。”
“老一代科學家留下了默默奉獻的精神,留下了勇于犧牲的勇氣,留下了把知識和命運結合在一起的文化。”萬鋼說,多年所積累的精神財富和人才資源正是國家核心競爭力所在。
“若干年后,有人談起當年的科技部部長萬鋼,我希望大家說,他為努力推動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為國家的長遠發展打好基礎、鋪好路,為未來培養和造就人才作出了一點貢獻。”萬鋼身體微微前傾,臉上始終帶著謙和親切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