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歐洲物理學會新聞網站“物理世界”公布了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10項重大突破,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和陸朝陽等完成的科研成果“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入選并名列榜首。消息一出,名不見經傳的“量子通信”正式走進大眾視野。
事實上,中國的量子通信技術已達到世界頂尖水平,領先歐美國家。2016年,世界上第一條量子通信保密干線“京滬干線”將建成。同時,由中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也發射在即。安信證券分析師李偉表示,2016年將是量子通信規模應用的元年。
完成了一次壯舉
量子通信的出現,與人類追求信息安全的渴求分不開,尤其是在“棱鏡門”發生后,各國高度重視信息保密工作。隨著現代計算機計算能力的快速發展,目前常用的密碼體制已無法滿足對信息保密的要求。而量子通信的出現解決了這一問題。
所謂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纏繞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通信方式,是量子論和信息論相結合的研究領域。與傳統的通信方式相比,量子通信具有容量大、速度快和保密性好的特點,量子通信的傳輸速度比光速高4戈數量級,且基于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測量坍縮和不可克隆三大原理提供了無法被竊聽和計算被破解的絕對安全性保證,原則上實現不可被破譯的完美通信。
目前量子通信主要分為量子隱形傳態和量子密鑰分發兩種,前者仍處于理論研究和實驗探索階段,距離實用化尚有差距,但量子密鑰分發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初步成熟。
此外,隨著物聯網時代的來臨,萬物互聯之后,將產生更多的數據,需要更強大的計算能力、數據處理能力和網絡管理能力。利用量子計算,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并行計算,大幅提升計算能力。
目前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2006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及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五光子糾纏和終端開放的量子態隱形傳輸,英國學術雜志《自然》發表了這一成果,并稱贊他們“完成了一次壯舉”。
量子通信元年
對于量子通信的商業前景,李偉表示,2016年將是量子通信規模應用的元年,在國家信息安全的戰略背景下,預計國家層面政策持續向自主領域傾斜。“量子通信技術作為一種絕對安全的通信方式,可從根本上解決國防、金融、政務、商業等領域的信息安全問題。”
事實上,在早前發布的國家“十三五”規劃建議中,量子通信已成為重大科技專項之一。目前中國的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網技術已成熟,能夠達到商用水平,未來一旦實現更多的技術突破,市場空間將更為廣闊。有專家預測,單就量子加密領域而言,國內的潛在市場規模已高達500億-1000億元。
對于未來量子通信的發展,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壽泰表示,空間很廣闊,可以將其運用到云計算領域。“如在遠端設置一臺擁有超強計算能力的計算機,同時所有用戶均接入量子互聯網,到時所有計算請求都能被瞬間傳送到云計算核心區,完成計算后,數據又能在瞬間被傳輸至發出請求的計算機。”
商業化起步
產學研結合一直是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為商業應用的常用路徑,量子通信也不例外。2015年10月,阿里云與中科院旗下國盾量子在2015云棲大會上聯合發布量子加密通信產品,這是全球首家云服務商提供量子安全傳輸產品落地服務。
阿里云方面表示,目前阿里云量子通信產品已用阿里業務完成小規模測試,可實現到達、保密、組網、密鑰分發的功能,未來將把合適的阿里業務切到量子安全域,進行規模化驗證,同步進行開服的準備工作,未來將重點探索量子加密通信在科研、國防、金融、政務等領域的應用。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王堅博士表示,目前云服務和量子加密技術的結合是將這一昂貴的技術普遍地大規模應用于商業場景,讓整個社會享受到量子技術革命帶來的好處。
此外,2015年12月19日,由中科院牽頭,聯合中國科技大學、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阿里巴巴(中國)有限公司、中國鐵路網絡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北方信息技術研究所等單位,在北京市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中國量子通信產業聯盟成立。
“公司和中國科學院正在量子計算領域進行深度合作,目前中科院潘建偉團隊在量子超導芯片、單光子芯片上已取得了重大突破。”阿里云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公司還未與國外相關機構在量子通信領域展開合作,技術上主要與中科院及旗下機構聯合研發。
整合IT服務商神州信息發布消息稱,旗下子公司成功中標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線路“京滬干線”。量子“京滬干線”是國內首條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線路,分為量子設備定型、室內聯試階段以及工程建設和應用示范階段等三個階段,神州信息分別中標第二和第三階段。
據了解,由中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于2015年6月前發射,這有望使中國率先擁有量子通信覆蓋全球的能力。
“以前國家在科學技術發展方面在世界總是處于比較落后位置,總在享受世界科技發展的成果。往往是遇到了問題,然后向世界去尋求答案。但這次有機會給世界一個答案的機會。”王堅表示,這是中國第一次真正可開始拿技術換市場的嘗試。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