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在官網公布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修訂情況,并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及部屬高校征求意見。與原規定相比,新規明確提出參加社會實踐、創新實驗以及自主創業可折算成學分。
其實在新規出臺之前,上海、武漢、成都等地的一些高校已經有類似的政策出現,在鼓勵學生創新創業方面也有了不少探索。
而新規的出臺,則進一步為那些有創新創業能力和本領、創業念頭比較確定的學生掃除了以往管理規程的一些障礙和束縛,在一定程度上為這些學生解除了創新創業的后顧之憂。
新規出臺有背景
實際上,對于鼓勵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上海市一些高校已推出一些措施。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該校于2010年成立了創業學院,招收的學員不涉及學籍和院系調整。上海交通大學通過開設創業教育通識課,開展大學生創新計劃。另外,上海交通大學還對選擇創業的學子給予經費等方面的支持。
在鼓勵學生創新創業方面,上海理工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已有了升級版,把原有創新創業通識課程改為4個必修學分的“大作業”,成果包括高水平論文、創新創業實踐、授權專利、創新作品、競賽獲獎等。
四川大學計劃將1/3的課程設置為創新創業課程,學校目前允許學生休學創業,每年為學生提供800萬元的“異想天開基金”,還與成都市政府聯合成立了1億元創業風險基金。
對于新規的出臺,國科火炬企業孵化器研究中心主任楊曉非表示,從2014年以來,我國明確將“雙創”工作作為推動創新驅動的重要國策,各部委紛紛制定了相應的政策來推動這項工作。從科技部到國家發改委,從財政部到國家稅務總局,再到教育部,各種鼓勵創新創業政策的出臺,不僅是對“雙創”工作的推動,而且具有一定的歷史緣由。
“學校的老師、學生下海創業是不是合理合法的事情,從改革開放初期就是一個爭議不斷的話題。即便是四五年前,像現在這樣老師創業和學生創業仍然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睏顣苑潜硎?。
然而近些年這些情況發生了兩個巨大的變化。一方面,創業管理作為科學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成為學術界認可的一件事情,全球的商學院和其他教育機構都將創業管理區別于傳統的工商管理教育,認為創業是一個不同于大公司管理的事情。另一方面,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創業已經成為很多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創客文化成為新時代的特征。
“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實踐教育、創新教育、創業教育應當和傳統的學術教育一起成為學校教育的通識課程。應對這樣的變化,實踐教育、創新教育、創業教育都應當作為學術型學校進行教育的有益補充?!睏顣苑潜硎尽?/p>
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碩士、清華創客空間創始人畢瀅表示,這是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環境決定的。從教育部來看,鼓勵高校學生去進行這樣的創業行為,也是為了響應這一號召。
實際上,在當前大眾創新創業如火如荼的情況下,大學生創業者已經越來越多的出現,如何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營造一個更為適宜的土壤和環境,讓學校在其中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正是教育部門要仔細考慮的事情。
影響深遠有好處 而大學生對于新規是怎么看的呢?
西安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大三學生唐凌在校內創辦了一家廣告公司,對于創新創業如何折算學分,他提出:“如何評估?以創業的營收作為打分標準,還是以獲得投資的金額作為打分標準?會不會出現大批學生小鋪?”
唐凌建議:“高校應開設更多創新創業類培訓課程,將創業項目納入課程考核,以此來完成學分成績的折算?!?/p>
從大一開始,今年21歲的西安理工大學大三學生尉海陽就做過大大小小的創業項目。“很多學生在創業時為了專心致志,會選擇休學。如果能對學生的創業成果進行學分認定,是種很大的激勵和肯定?!彼J為,“學校可以在認定過程中引入第三方評價,重視過程而不是創業成敗。”
畢瀅認為,從最淺顯的層次來看,會有更多學生因此而去做創業的實踐是毋庸置疑的,而學校也會更加重視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
“但其實新規影響更多的是學校的層面。為了落實新規,各個高校都會出臺一些具體的政策,比如應該怎樣折算學分。而投資機構也會更多地關注到高校學生群體的創業行為?!碑厼]表示。
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創業的成功率還是很低的,指望新規的出臺會讓學生的創業項目變得多成功是不現實的。學校應該更多地把創新創業的實踐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方式。
“學生的創業行為一個比較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讓學生更早地接觸到社會實際的情況,是對學校體制內的課程、體系的有益補充?!碑厼]認為。
楊曉非認為,新規的出現帶來的變化是深遠的?!耙皇菍ι鐣嵺`的科學推動將會深遠;二是將創新創業階段遷延至更加早期的階段;三是將推動年輕一代的價值觀發生新的變化,非權威、個性化、自由職業意識、對自我挑戰等一些有益的價值觀將產生;四是社會財富的創造方式也會變化,小企業、天使投資、早期孵化成為社會的新的財富傳承機制。”
此外,還有分析認為,大學生是思維最活躍、最具創新活力和創業熱情的群體。允許、鼓勵和支持在校大學生自主創業,參加創業可折算成學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有利于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其次,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再次,有利于促進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
落到實處有難度 不過對于新規的落地,不少人還是有不小的擔憂。
有分析認為,用折算學分的方式,鼓勵學生投身社會實踐和創新活動,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性。但如果缺乏嚴格有效的評價,創新創業學分可能變為給學生“送學分”,因為有些學生參加創新創業、社會實踐等活動,目的可能不是提高創新能力,而是功利的“混學分”。
實際上,這種情況在一些探索試點的學校中已經出現,比如有的學校把社會實踐納入學分,一些學生就去社區找人蓋章,或者炮制社會實踐報告,去換取學分。出現這種情況,又與大學對人才培養不夠重視,缺乏嚴格的質量控制有關。
畢瀅認為,在初期這種情況是避免不了的。“對于學生來說,還是要靠自覺。而對學校方面來說,要有完善的學分折算機制。得從學生剛開始有創業想法的時候,就做一套比較完整的引導機制,幫助學生有一個更系統、更體系化的學習過程。從一開始的引導,到中間的實踐,再到最后的審核折算學分,學校要有一個完整的系統才行?!碑厼]表示。
此外,畢瀅表示,很多高校對于創業的實踐教育還是比較欠缺的,一下子讓這些高校自己去完善這樣的一套體系、課程、培訓、審核等機制,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來說,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開展的比較早,可能會有一些經驗去幫助其他高校較快地落實新規?!案鱾€高校之間需要互幫互助?!?/p>
“這一政策相對來說還是跨度比較大的,可能不能馬上在全國鋪開?!碑厼]認為,還是應該在本身已經有良好的創新創業教育氛圍、環境、體系的學校做一些試點嘗試,在機制方面做一些探索,設計好之后再復制到其他高校。
楊曉非也認為,學校要落實新規還需要很漫長的路:一方面,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還需要時間;另一方面,通識教育的影響也需要時間才能成為真正有效的教育體系。
盡管新規落實還是有困難存在,但畢竟已經在路上。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