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發達國家推進高起點“再工業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一國產業結構升級和搶占世界經濟發展制高點的關鍵。我國順應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已經取得初步成效。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成為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的中流砥柱。
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一些領域呈現加速發展態勢,產業結構服務化、高端化、智能化趨勢明顯。2014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平穩發展。其中,信息技術咨詢、數據處理和存儲類服務收入增速分別約為23%和22%。生物醫藥產業保持較快增速,醫療器械、醫藥制造業主營收入均保持兩位數增長。環保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環保裝備制造業產值增速達到14%。新能源產業市場需求回升,核電、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發電快速發展。信息消費規模達到2.8萬億元,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對GDP貢獻率達到0.8%。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為實現“雙中高”增加了優勢、增添了動力。
但必須看到,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發達國家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高點,給我國相關產業發展造成壓力。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國際分工加快調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面臨技術、品牌、資本和市場份額的激烈競爭。二是關鍵核心技術缺乏。發達國家利用其主導的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整合全球優勢資源,增強市場控制力,謀求壟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全球市場。跨國公司利用關鍵技術壟斷和終端(銷售、服務)渠道控制,對我國進行“結構封鎖”,壓縮我國產業發展空間。三是金融體系難以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金融創新能力不足,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不高,難以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資需求。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是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和技術發展趨勢,在強化關鍵技術研發、實現重點領域突破、走出技術“低端鎖定”困境的同時,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具體來說,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
更好發揮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規劃引導作用。集中科研力量進行重大攻關,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科技前沿領域研發取得重要突破;加強對智能制造的支持力度,推動制造業升級換代;對技術創新活動給予合理報酬,充分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充分釋放科研創新紅利;發展風險投資,建立政府引導基金,引導風險投資機構參與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不斷完善高效融資體系。搭建政府、金融機構、企業“三位一體”的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在政府層面,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基金,合理引導社會資本流向,拓寬融資渠道;在金融機構層面,圍繞服務實體經濟推進金融改革,主動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一站式服務”,積極創新金融產品;在企業層面,聚焦產業鏈核心環節,占據產業鏈高端位置,同時加快向個性化生產營銷、精準化服務模式轉變。抓住“一帶一路”建設機遇,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走出去提供融資支持。
營造良好國際環境。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外投資,加快新能源汽車、物聯網金融、綠色環保等領域走出去步伐,實現與當地產業深度融合;依托“一帶一路”建設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進一步提升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質量和水平;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完善全球經貿規則和金融規則,為我國企業走出去營造有利的國際環境。
摘自 中國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