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機構首席經濟學家比羅爾近日指出,“全球石油枯竭速度已超出預期”。他的這一預警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重視。
本世紀初以來,關于世界石油產量是否存在峰值以及峰值何時到來的問題,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很大的爭論。但在經歷了2008年以及此前幾年國際油價的大幅攀升后,爭論少了許多,甚至有專家將“峰值”的時間定在2008年或者“眼前”。根據石油峰值研究會統計,到目前為止,世界范圍內已經有66個國家達到了產量峰值。其實,翻閱西方國家的學術刊物和報紙,“后石油時代”的概念已經非常流行。
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哈伯特在上世紀50年代最早系統地提出了石油峰值理論。隨著研究的深入,石油峰值概念得到了補充和完善。在2007年的美國石油峰值年會上,美國石油問題專家將峰值定義為一個時間點,在該點之后,石油產量不再增加,但是峰值的到來并不意味著石油的枯竭。根據對峰值早晚判斷的不同,專家們大體上可以劃分為早峰派和晚峰派,早峰派傾向于認為世界石油峰值在2010年前后來臨,晚峰派傾向于認為峰值在2020年甚至是2030年后到來。“后石油時代”始于產量達到峰值之時,是指產量到達峰值并轉入下降的整個時間段,它具有如下顯著特征:一是世界石油產量處于高峰平臺期,二是石油勘探開發的投資回報值不斷降低,三是油價持續攀升并高位震蕩,等等。
由于認識到石油產量增長緩慢及其對世界經濟產生的重要影響,一些國家或地區在政策上大力支持發展替代能源和向公眾傳遞節能意識,積極應對“后石油時代”。已經意識到單一經濟結構弊端的沙特,開始大力發展金融和旅游業等非石油主導產業。俄羅斯、委內瑞拉、厄瓜多爾等國,強化了對本國石油資源的控制。瑞典是世界上第一個承認石油峰值的國家,并在2005年宣布要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不依賴石油的國家。2007年2月,澳大利亞舉辦的一個石油供應會議,已經把石油峰值提到了議事日程上。加拿大伯納比市還拍攝了一部有關石油峰值的電影,提升公眾的石油危機意識。作為第一大石油消費國,美國大量投資于替代能源,包括生物燃料、核能、太陽能、風能,并研發新型動力汽車、清潔煤技術等。雪佛龍、殼牌、道達爾等大型石油公司均已承認石油峰值,而且據此制定了相應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