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概念的普及,中國物聯網的發展十分迅速。作為物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物聯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農業物聯網,一般是指將大量的傳感 器節點構成監控網絡,通過各種傳感器采集信息,幫助種植者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農業更加自動化、智能化并使種植者實現遠程控制的生產技術。
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將加速傳統農業的改造升級,同時為種植者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近日,元器件交易網記者帶著農業物聯網應用過程中的相關問題,探訪了農業物聯網的領航者——北京昆侖海岸傳感技術有限公司,昆侖海岸總經理劉伯林先生對記者的疑問,進行了詳細解讀。
劉伯林總經理認為,農業物聯網應用到現代農業中是大勢所趨,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的前景不可估量,農業給物聯網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昆侖海岸在發展農業物聯網的過程中,既為政府做過示范項目,也為企業做過經濟項目。但在劉總看來,政府示范項目的意義終究是有限的,若想實現農業物聯網的真正普及,必須要讓廣大種植戶切實獲得經濟效益。這也是昆侖海岸著力發展小農經濟物聯網的原因。
在推廣小農經濟物聯網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少問題。
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種植者的“認知問題”,很多農業種植者并不清楚農業物聯網的作用,也不知道農業物聯網是否能為其帶來價值。針對這一問題,劉伯林總經理以昆侖海岸完成的“天津武清農業示范基地項目”為例進行了解釋說明。
2012年11月,該項目在天津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管理中心的武清基地展開,依靠無線通訊技術、傳感技術將蔬菜大棚與數據世界相融合,可遠程監測和控制蔬菜大棚的正常運行,從而使農作物始終處在最佳的環境中生長。
經過一年多的系統運行以及不斷完善,經過專家組評估鑒定,該項目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1、物聯網技術使滴灌技術有了專家的指導,可大量節省水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2、促進農業增產、效益提高;以種植西紅柿為例,西紅柿在高效智能化的溫室里種植,種植者可以全面的控制其生長環境的各項指標,做到精準控制與調整,進而 提高生產效率。使用該系統之前,西紅柿的種植產量一般為每畝年產1萬斤左右,使用該系統之后,通常在高效智能化的溫室里西紅柿的種植產量可達每畝年產2至 3萬斤。
3、提前預防病害、減少農業藥使用量,降低了污染;
4、提高自動化的生產和采摘,減少人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5、優化農作物生長環境,獲得作物生長的最佳條件,提高農作物品質;
6、在管理的效率提高之后,處理等量任務使用的時間大大縮短,減少了時間成本。
此外,應用農業物聯網的過程中,種植者還存在著“選型誤區”、“因電子知識相對薄弱擔心設備不易操作使用”等問題。
據劉總介紹,國內農業電子領域才剛剛起步,相較傳統面向工業自動化領域的傳感器用戶,種植者對電子方面的人才儲備并不豐富,在選型時容易進入誤區,導致購買了諸多功能過剩的設備。另一方面,購買農業物聯網相關產品的用戶對于設備的使用也存在疑慮。
基于以上兩個方面,昆侖海岸在業內首度推出了農業物聯網實用套餐。劉伯林總經理介紹,農業物聯網實用套餐是昆侖海岸依據多年的項目經驗推出的,實用套餐一 方面可以幫助用戶規避選型誤區,降低投入成本,另一方面易于安裝,極大的簡化了客戶的現場操作。該套餐分為“溫室大棚套餐”、“園林大田套餐”兩大類,共 計六個檔次,能滿足不同種植者的使用需求。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能有效幫助用戶增加經濟效益、提升品牌價值。
在聆聽劉總的講解時,筆者對于昆侖海岸為何如此進行市場細分心存疑慮。他解釋說,“之所以將農業物聯網的相關產品分為兩類,是因為設備在大棚和大田的應用 條件有所不用,溫室大棚套餐產品和園林大田套餐產品對供電方式和設備防護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大棚里的設備供電相對比較方便,220v交流電和12v直流電 兩種方式都可以進行選擇。而大田里的設備則需要依靠太陽能進行供電。在防護性方面,大田里的設備由于長期暴露在室外,對設備防護性能的要求也更高。”
從劉總的解釋中不難看出,按需所供、各盡其能、用戶至上是昆侖海岸農業物聯網套餐產生的核心指導思想。使用昆侖海岸農業物聯網實用套餐的用戶,還可以免費 應用昆侖海岸提供的云服務平臺,借助云平臺,用戶能夠實時監測現場環境的空氣溫度、空氣濕度、光照強度、土壤溫度等相關信息。
劉伯林總經理表示,農業物聯網技術雖好,但在國內的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農業物聯網技術發展任重而道遠。企業只有順應市場需求,不斷創新,真正讓廣大種植企業受益,助力他們創造更高的價值,農業物聯網技術才能迎來大的發展!
更多昆侖海岸農業物聯網相關內容:http://www.klha.cn/index.php?r=case/info/index&aid=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