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儀器信息網
1月6日上午9時30分,朝鮮發生疑似核爆事件,10時許,環境保護部發布2016年1號應急指令,宣布進入二級應急響應狀態。
接到指令后,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迅速響應,緊急部署。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主任張志剛、書記梁士彪、副主任柴建設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應急監測、指揮隊伍盡快準備。
14時,應急隊伍出發前又與環境保護部指揮室進行了短暫的視頻會議。會議上,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李干杰進行了戰前動員和部署,所有應急響應人員備受鼓舞、斗志昂揚。
15時許,由一輛應急指揮車、一輛移動實驗室車、兩輛越野車組成的應急響應隊伍完成集結,準時出發。應急隊伍主要由核應急與輻射環境監測部同志組成,由核應急與輻射環境監測部主任岳會國帶隊。同時,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副總工周啟甫、核燃料與放射性廢物部主任劉新華作為專家組成員,信息所戴文博作為輿情組成員也加入隊伍當中,應急隊伍共計19人。
1200公里,17小時車程。
1月7日上午9時,風塵仆仆抵達目的地的同志們迅速展開工作,另行抵達的中心總工柴國旱與周啟甫、劉新華組成前沿指揮部的專家組“鐵三角”,迅速投入到形勢研判的工作中;岳會國、楊斌作為監測組的負責人迅速投入制定監測方案的工作中。
監測隊員李宏宇、董淑強、韓善彪、李文峰、邱學軍不顧疲憊困倦,為了指揮部能夠盡快拿到準確的監測數據,立即開展工作:卸車、開箱、預熱、校準調試,一次次演練和實戰中積累經驗此時充分發揮了作用,嚴寒和破曉前的黑暗并沒有減緩監測隊員的行動,現場監測全面開展。
岳峰作為前沿指揮部唯一的“機要秘書”,每天負責數次例會、形勢分析會的會議記錄,起草了前沿指揮部所有的工作簡報、應急指令、發送到每位一線應急人員手中的慰問短信。幾天下來,竟沒有機會與兩歲的兒子說幾句話。
郜建偉負責的是應急指揮車的運維,二道白河零下20多度對通訊設備和他都是考驗,為了確保前沿指揮部與部總指揮之間的聯系,他不畏嚴寒只穿了單薄的衣衫——空間太小,他穿不了太厚的棉衣,零件太小,他戴不了手套。
坐鎮北京總指揮部的應急響應人員,作為環境保護部整個輻射應急體系的中樞和前沿的堅實后盾,夜以繼日地開展工作。
協調組人員迅速確認應急設備運行狀態,及時完成環境保護部應急辦與各部委、各地區監督站和應急監測中心,以及吉林、遼寧、黑龍江、山東四省的環保部門及其輻射環境監測機構的聯絡;根據應急辦主任的指令,編制了多份《輻射應急工作指令單》; 1月6日當晚22時,第一期《應對朝鮮第四次核試驗信息簡報》編制完成,為《環境保護部值班信息》提供了重要素材。
輻射事故分析與評價組緊盯輻射事故相關的數據和信息,時刻關注不停變化的氣象數據,利用后果評價軟件進行放射性后果評估,預測事故發展的趨勢,為國辦、中辦、環境保護部應急辦和相關省應急機構提供事態進展研判信息,以供決策應對參考。
監測組負責輻射環境監測中心報送監測數據的匯總和校核,對每份文件涉及的37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3個移動監測空氣吸收劑量率、24個氣溶膠采樣點、15個氣碘采樣點數據逐一審核把關,確保數據的準確性,為分析研判提供數據支撐。
輿情信息組采用專業系統和人工搜索相結合,全面拓寬信息收集渠道,密切加強對傾向性、預警性信息的收集、匯總和分析研判;同時,及時調查跟蹤了日本、韓國、美國、俄羅斯、英國、聯合國、全面禁核試條約組織(CTBTO)等國外媒體、政府及國際組織對這一事件的報道,篩選出具有參考價值的信息并進行翻譯,開展國際信息專報的編制和報送。
后勤保障組也為整個應急組織的運轉提供了食宿、交通運輸的保障,得到了應急人員的一致好評。
近年來,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立足“技術審評中心”、“技術研發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的定位,“精細化”管理持續深入,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在這次朝鮮核應急響應過程中,他們準確高效地完成了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