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 Force旗下拓墣產業研究所預估,2018年全球智能制造及智能工廠相關市場規模將達2,500億美元。
在各國政策積極推動、各項技術逐步到位的聯網時代下,智能制造引領制造業轉型已勢在必行,目的在降低生產維護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因應彈性生產及解決缺工等議題。Trend Force旗下拓墣產業研究所預估,2018年全球智能制造及智能工廠相關市場規模將達2,500億美元。
拓墣物聯網分析師劉耕睿表示,目前智能制造的三大發展趨勢分別為制造業服務化、標準技術訂定與智能管理建置。
因應大量客制化需求,制造服務業趨勢興起
傳統制造業多以擴大經濟規模及成本降低做為生存手段與競爭優勢,然而網絡及物聯網興起徹底改變既有模式,彈性化、客制化需求充斥市場,朝向少量多樣且大量客制化(Mass Customization)趨勢邁進。
此外,以產品為核心所衍生出各種加值服務也成為制造業轉型的關鍵。目前常見的服務模式有以產品進行延伸,或是以解決方案角度出發。如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分別提供飛機制造商與航空公司兩種不同的方案,一是提供飛機制造商以零部件為主的維護與預防維修服務,另一則提供航空公司飛行數據分析、燃油管理、機隊管理等管理優化服務。
全球智慧制造市場規模(單位:億美元)
標準技術訂定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現階段智能制造技術多獨立運作且多元復雜,因此標準化的溝通技術、界面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關鍵。劉耕睿指出,技術標準訂定成為各國以及各家廠商的必爭之地,若擁有國際技術訂定權,對未來智能制造或智能工廠的發展將有實質影響力,進一步成為市場領先者。目前美國、德國、日本皆積極布局,組織聯盟的代表如開放互連聯盟(OIC)、工業物聯網聯盟(IIC)、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劉耕睿進一步指出,制造業流程復雜、不易整合,各區域制造業型態也有所差異,所以因地制宜、本地化的標準協定仍有必要。然而臺灣礙于市場規模,發展自家標準協定并不一定有其優勢,因此應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并爭取發言權,避免落后于世界潮流而錯失商機。
新興科技與大數據形成的智能管理建置引領產業革新
智能制造是由前端感測、物聯網溝通技術、虛實整合系統、云端運算以及大數據分析所構筑而成的生產模式革新。前端感測負責設備系統內外的監視與資料收集,由網絡傳輸至云端進行運算、分析與歸類形成商業邏輯,再將運作指令下傳至現場生產設備,藉由虛實整合系統的最佳化生產與智能化配置,配合物聯網溝通技術來讓實際的生產制造過程擁有多方協同、自我感知調控以及未來事件預測的能力。
劉耕睿表示,前端感測布建關鍵在于低成本、長時間以及耐環境,物聯網系統在于多元復雜的系統相容與溝通技術,云端運算及大數據分析在于資料運算能力的提升以及模型演算法的精進,而虛實系統整合則是串接所有技術與導入現實生產的重要關鍵;整個智能化過程將重新塑造制造業的管理機制,更會從此改變產業鏈的樣貌。
我國將設中國制造2025專項資金 智能制造是重中之重
國泰君安表示,工業互聯網代表著新的生產力方向,將為傳統行業帶來巨大效率改進,未來20年中國工業互聯網有望可帶來3萬億美元GDP增量,相關產業市場空間巨大
1月2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聚焦中國制造。會議指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對促進制造業升級等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在此基礎上,會議還提出,將設立“中國制造2025”專項資金,啟動一批重大標志性項目和技改工程。同時在“中國制造+互聯網”上盡快取得突破,實現中國制造邁向中高端。
利好科技型上市公司
會議指出,為實現中國制造邁向中高端,要以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為抓手,加快構筑自動控制與感知技術、工業云與智能服務平臺、工業互聯網等制造業新基礎,培育制造業新模式、新業態、新產品。
在市場看來,此次會議最受關注的是,會議提出,將完善加計扣除等政策,適當加大財政投入,設立“中國制造2025”專項資金,啟動一批重大標志性項目和技改工程。
對此,相關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所謂‘加計扣除’,是指按照稅法規定在實際發生數額的基礎上,再加成一定比例,作為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的扣除數額的一種稅收優惠措施。例如,假定稅法規定研發費用可實行150%加計扣除政策,那么如果企業當年開發新產品研發費用實際支出為100元,就可按150元(100×150%)數額在稅前進行扣除,以體現鼓勵研發政策”。
“這對于目前很多科研投入不菲的科技型上市公司而言,是個很大的利好。當然,同時其也會激勵更多企業在研發上進行投入。”該相關人士向記者強調。
而設立“中國制造2025”專項資金,啟動一批重大標志性項目和技改工程,則被市場視為實現“中國制造2025”有效措施,以及更加具體的“中國制造2025”行動部署。
制造強國將成資本市場主旋律
就此次會議提出要抓緊發布智能制造、綠色制造、質量品牌提升等11個配套實施指南、行動計劃或專項規劃。以及要在“中國制造+互聯網”上盡快取得突破。
早在此前,工信部部長苗圩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政府計劃用三個十年來實現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就是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目標是把中國從全球制造業的第三方陣,提升到第二方陣。最終目標,是到2045年躋身第一方陣。彼時,苗圩還表示,“互聯網+”就是實現三步走目標第一步“中國制造2025”的強有力工具,將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
對于此次會議內容,多位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金融機構、上市公司人士均表示,“中國制造2025”,以及十三五規劃中的制造強國戰略,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資本市場乃至中國發展的主旋律。
相關人士認為,“其中,智能制造是重中之重。智能制造包含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制造設備的智能化和產品的智能化。智能控制系統重點看好工業自動控制系統、工業視覺,至2020年國產市場占有率達到40%以上;智能制造機器重點看好工業機器人、智能化成套設備,預計至2018年國內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15萬臺、復合增速為27%,保有量達到60萬臺”。
就目前來看,“中國制造2025”最吸引資本市場的兩大“風口”為工業互聯網和機器人。此前,國泰君安表示,工業互聯網代表著新的生產力方向,將為傳統行業帶來巨大效率改進,未來20年中國工業互聯網有望可帶來3萬億美元GDP增量,相關產業市場空間巨大;而民生證券層表示,圍繞智能機器人可以布局三大投資主線,具備系統集成能力,客戶資源深厚下游廣泛的系統集成商;某細分領域優勢突出,不斷拓展相關領域具備一定客戶基礎及實踐經驗的設備制造商;通過內外部合作整合進入機器人及自動化領域的上市公司等。
不過,市場也有另一種聲音認為,席卷A股的工業互聯網和機器人熱潮都有些浮夸,在我國實際并不掌握工業互聯網和機器人等領域核心技術的前提下,行情的形成不過是一種炒作而已。相比之下,例如減速器等核心部件的技術突破,倒顯得更有價值。
來源:TechNews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