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形成協同創新共同體。強化協同創新支撐,以中關村和共建園區為依托,推動建設跨省市科技創新平臺,支持開展聯合攻關,打造產學研結合的科技創新鏈條,構建分工合理的創新發展格局。完善區域創新體系,聯合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完善信息共享、標準統一的技術交易服務體系,推進一體化的技術市場建設。加強科技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的聯合培養,搭建人才信息共享平臺,健全跨區域人才流動機制。
北京市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擔當起“科技創新引領者、高端經濟增長極、創新創業首選地、文化創新先行區和生態建設示范城”等五種責任,努力把北京建成全國創新創業環境最優、活力最足、成果最多、輻射帶動最強的科技創新高地。
一、要素投入及主要科技產出指標
1、全社會研發經費
2014年,北京市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286.6億元,相當于地區生產總值的6.03%,位列全國第一。
2.發明專利授權量及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
2015年,北京市發明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8.89萬件和3.53萬件,同比增長13.8%和51.9%,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60件,居全國首位。
3、高技術產業增加值
2015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為21.3%。
二、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主要指標
1、重大項目
京津冀三地共同開展“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支撐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支持。
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統籌資金支持項目87個,支持金額95.47億元,64%的資金以基金、股權投資、資本金注入等方式投入。
2、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國家蛋白質科學基礎設施北京基地(鳳凰工程)建設進展順利。中科院北京懷柔科教產業園建設有序開展,科研與轉化基地初步形成聚集效應。與解放軍總后衛生部簽署醫學科技創新戰略合作協議,聯合推動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與總裝備部聯合開展軍民融合國防知識產權轉化應用試點。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超過300家,占全國的近三分之一,市級科技創新基地1400余家。“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實現服務合同額21億元。
3、開放合作與人才引進
深入落實中關村人才特區13項特殊政策,開辟人才引進“綠色通道”;持續推進高端領軍人才教授級高工職稱評價試點,新增76名、累計256名高端領軍人才獲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資格。北京地區累計入選“千人計劃”1103人、“海聚工程”612人、“科技北京領軍人才”150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040人。
4、政策保障
構建“1+N”創新政策體系。“1”,是市委市政府發布實施《關于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 加快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意見》,以探索放開科技成果管理權限為突破口,圍繞科技成果轉化、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等8個方面,提出了20條重大改革舉措。“N”,是在高等學校、科研機構、財政稅收、金融、人才、知識產權、工商、國資國企改革等領域出臺的配套政策,促進科技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領域改革協同推進。
北京市發布實施了“京校十條”“京科九條”,制定實施細則,促進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和協同創新。同時,發布實施《北京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北京市專利保護與促進條例》和《關于全面深化市屬國資國企改革的意見》等,進一步完善激勵創新的政策環境。
北京還發布實施《北京技術創新行動計劃(2014—2017年)》,發揮技術創新對“高精尖”經濟結構的關鍵支撐作用,啟動實施兩類共12個重大專項。
三、重點領域成果與成效
1、科技支撐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
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建設深入推進。以現代服務業引領現代農業,形成了以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種業創新為特點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進一步完善種業科技成果托管機制,6000余項種業科技成果在托管平臺登記、展示并推介。2014年世界種子大會成功簽約近1500萬美元,“北京種業交易中心”啟動建設,發布《國際種子聯盟2014年世界種子大會北京宣言》。世界葡萄大會成為北京展示葡萄與葡萄酒產業成就、推介打造本地葡萄品牌、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的平臺。
聚焦種業創新、食品安全等領域的重大需求,深入推進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建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和“四化”同步發展。
2、民生科技領域
深入實施“首都藍天行動”,加快完善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技術體系,推動重點污染源排放控制新技術新產品示范應用。支持京津冀鋼鐵行業節能減排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探索節能環保設施服務運營新模式,培育節能減排服務業態。
加大垃圾污水治理的科技支撐力度,開展污染場地修復和地下水治理領域重金屬修復、氣相抽提、人工荒漠藻等新技術探索。并推動首都水環境治理產業聯盟建設,圍繞污水處理、污泥處置、再生水利用和水環境治理等方面開展聯合技術攻關。
支持開發燃氣場站等城市生命線監控、風險處置、防護裝備,推動地鐵、商場等人員密集區域的監測、預警及輔助決策技術集成和示范。促進超低能耗建筑技術研究、示范及標準制訂。
支持干細胞與組織工程、基因治療等前沿領域集中攻關,加強首都臨床特色學科創新研究,突破一批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創新性診療技術與方法。深化中西醫臨床診療規范研究,提升臨床診療水平。
此外,北京市擁有科技孵化機構150余家,其中國家級機構50家,在孵企業超過9000家。創業活動空前活躍,中關村新創辦科技型企業超過1.3萬家,形成了“90后創業者”“創業系”“連續創業者”“海外創業者”為代表的創業群體。
3、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
2015年,北京市技術合同成交額3452.6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16.3%,占全國的比重達35.1%,其中80%輸出到國內其他省區市和國外,覆蓋全國全部地級以上城市。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