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互聯網迅猛發展,給各行各業帶來深刻影響,我們正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也給我國高等教育帶來深刻影響,改變著高等教育的角色定位和發展模式。我國高等院校應從戰略高度認識“互聯網+”給高等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主動順應和引領“互聯網+”帶來的教育變革。
在資源共享和信息傳播極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高等教育發展也在發生深刻變革,具體表現有三。一是在發展理念上從“高等教育信息化”向“互聯網+高等教育”轉變。“高等教育信息化”是將信息技術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工具,更多的是被動接受而非主動吸納。“互聯網+高等教育”立足于網絡大數據資源優勢,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吸納,突破了傳統高等教育模式的時間界限、地理界限和心理界限,進而實現“互聯網+”時代高等教育組織流程再造。二是培養過程不再局限于教室等物理空間,高等教育終身化、國際化趨勢日漸明朗;高等教育學習資源借助網絡媒介得以大規模、扁平化傳播;教學手段日益多元,線下教育與線上教育緊密結合、自主學習與翻轉課堂遙相呼應。三是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從批量式教育向個性化教育、從封閉化教育向開放式教育轉變。面對這些深刻變革,順應“互聯網+”潮流,高等教育需要在宏觀、中觀、微觀上做好設計。
做好宏觀戰略設計。從迎接國際挑戰、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培養各類優秀人才的戰略高度,明確“互聯網+”時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和改革重點。全面把握高等教育國際化與信息化的發展態勢,構建“政府支持、高校主導、師生參與、市場激勵”的良性運行機制;以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導向,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為核心,以拓展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為著力點,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在“互聯網+”時代的激烈競爭中搶占先機。
完善中觀制度設計。從優化校際競爭關系、完善高等院校內部治理結構、激發教育資源內部活力的層面,明確“互聯網+”時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和改革重點。在“互聯網+”時代,傳統高等教育的時空界限被打破,校際競爭日趨激烈。面對這種新形勢,高等院校應從辦學理念、管理制度配套、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自身特色,在學科專業定位與辦學模式上遵循差異化發展路線,大力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優勢學科(專業),進而實現從“大而全的規模集聚效應”向“小而精的質量凸顯效應”轉型。
細化微觀機制設計。從重構教學行為鏈、提升創新思維能力的層面,明確“互聯網+”時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和改革重點。在“互聯網+”時代,得益于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的課堂教學行為鏈面臨新的挑戰,教師群體需要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具有創新精神和管理藝術的良師益友;傳統學習者也需從被動的“要我學習”轉向主動的“我要學習”,并與教師及其他學習者開展交互式探討,共享學習資源,分享個人體會。這些轉變都需要細化高等教育的微觀機制設計,進而實現高等教育組織流程再造。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