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求是/紅旗文稿
當前中國已成為制造大國,但總體上看,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仍停留在以生產制造為主體的模式中,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如何推進制造業轉 型升級,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戰略任務。從世界范圍內跨國企業的發展歷程看,制造業與服務業相融合,是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趨勢。
一、制造業服務化的基本內涵
制造業服務化,是指企業將以產品為中心的制造業向服務增值延伸,不再是單一的產品提供者,而是集成服務提供商。在現代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 體現在兩端,即設計和銷售環節,處于中間環節的制造附加值較低。將傳統制造環節向兩端延伸,開展專業服務活動,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產品附加值。隨著以產品 制造為中心的制造業向服務增值延伸,制造業的結構也從以產品為中心邁向以提供產品和增值服務為中心,這是制造業走向高級化的重要標志。制造業企業不再僅僅 關注產品的生產,而是將行為觸角延伸至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不再僅僅提供產品,而是提供產品、服務、支持、自我服務和知識的“集合體”。制造業服務化的形 式廣泛,從產業鏈順序來看,產業鏈前端的服務主要有產品研發設計、市場研究、咨詢服務等,產業鏈后端的服務主要有零部件定制服務、集成服務提供商、整體解 決方案、設備成套、工程總包、交鑰匙工程、再制造、第三方物流、供應鏈管理優化等。
從國際來看,制造業服務化已成為引領制造業產業升級和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很多知名的跨國企業集團,如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 通用電氣公司(GE)、耐克(NIKE)、羅爾斯—羅伊斯航空發動機公司(ROLLS-ROYCE)、米其林輪胎等,都已成功轉型。它們原來的主營業務集 中在制造業領域,但當前都已實現由傳統制造向制造服務業的轉型。例如,IBM曾經僅是硬件制造商,經過十余年的業務整合,現已成功轉型為全球最大的“提供 硬件、網絡和軟件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眾所周知,IBM已將其個人電腦硬件制造業務出售給中國聯想等企業,而自身專注于IT服務。在IBM全球的 營收體系中,目前大約有55%的收入來自IT服務。再比如,耐克是一個知名的運動品牌,但在生產上采取了虛擬化策略,所有產品都不由自己生產制造,而是外 包給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國的生產廠家,耐克公司則主要集中人才、物力、財力開展產品設計、市場營銷和品牌維護。因此,盡管耐克是制造業,但經營業務卻是服務 業。
制造業服務化轉型有兩種基本模式:一是依托制造業發展服務業,亦即核心技術服務化。如耐克、米其林等,通過產業鏈重組,逐漸將企業的經營重 心從加工制造轉向諸如提供流程控制、產品研發、市場營銷、客戶管理等生產性服務,從制造企業轉型為服務提供商。二是戰略轉型發展服務業,亦即主營業務多元 化。如GE等,原有的電器電子業務逐漸減少,醫療、金融等新興高增長業務逐漸取而代之。一些大型企業集團正是通過瞄準產業前沿,不斷培育和發展新的業務部 門,原有主營業務則逐漸萎縮并退出。
二、國內制造服務業發展的基本態勢
在國內,制造服務業仍是一個剛剛起步和較為新興的領域,但已呈加速發展趨勢。目前,已陸續有一些企業明確提出從傳統制造領域向制造服務業轉 向。例如,2010年10月,海爾集團明確提出,海爾將放棄大部分生產業務,采用外包的形式,并向服務業轉型,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發和渠道服務上。近年來, 一汽大眾、寶鋼、武鋼等大企業集團原有的信息化部門,逐步成為獨立運作的專業服務公司,在金融、物流等領域開展社會化服務,成為新的增長點,陸續出現了一 汽啟明、寶鋼寶信、武鋼自動化、東風東浦等一批典型制造服務企業。
為促進制造服務業的發展,我國已陸續出臺了一些相關政策。2007年3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特別提出要大力發 展面向生產的服務業,促進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的有機融合、互動發展。2009年國務院發布的《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提出,到2012年,大型企業 集團的現代制造服務業收入占銷售收入比重達到20%以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確定的目標是,到2013年現代制造服務業的收入在機械工業總收入中的比例明 顯提高,一部分大型骨干企業的服務收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20%左右。有的經濟發達地區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例如,上海出臺了《上海發展面向制造業的服 務業工作方案》。上海還利用信息化手段推進裝備制造企業拓展海外工程承包業務,形成工程設計、安裝維修、再制造等增值服務,以提升總集成、總承包服務能 級,促進企業從產品制造商向系統解決方案供給商轉變。
盡管目前我國已有一些企業開始逐步向制造服務業轉型,但總體上看仍處于起步階段。一方面,裝備制造業從制造環節向集成服務環節的延伸仍不 足。我國一些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產品開發能力有所增強,但在價值鏈延伸、提供集成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零部件定制服務等方面仍不足,為行業提供集 成解決方案和系統服務的企業仍不多。另一方面,大型企業集團向新興產業領域拓展和轉型的力度不夠。國內很多企業集團進入房地產業進行短期攫利的很多,但對 于那些真正具有可持續發展前景的醫療健康、消費、金融服務等新興高增長領域,開拓的力度則明顯不足。
究其原因,一方面,這是由中國制造業發展的總體階段所決定的。制造服務業對核心技術有較高的要求,只有掌握差別化的核心技術,才能提供差異 化、個性化的集成服務。但總體上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資金實力和行業話語權仍不足,難以提供行業獨占性的產品和服務。這就決定了企業難以為用戶真正提供全 面的解決方案和交鑰匙工程,而只能參與其中的一部分工作。另一方面,企業轉型的資金實力和抗風險能力不足。應當說,企業都有積極謀求轉型升級的愿望。但拓 展新興業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短期內無法收回成本,而且未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較大,包括技術的市場風險、技術開發風險、經營風險等,這些風險是多數企業 難以預測和承受的。由此,導致企業在轉型升級和發展制造服務業的過程中動力不足。
三、大力推進制造服務業發展需要政策支持
鑒于制造服務業巨大的發展潛力,我國應大力推進大型制造業集團和裝備制造業領域服務業的發展,將其作為新時期推進產業轉型的重要著力點。一 方面,制造服務業仍是一個新興領域,一些大型制造業集團已逐步認識到向制造服務業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但從政策層面,還需要將制造服務業作為新時期重點 發展的產業方向,納入先進制造業發展規劃綱要和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綱要。另一方面,由于制造業服務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且面臨很多不確定因素,僅靠企業 自籌資金解決難度很大,應鼓勵和支持企業充分利用銀行低息貸款、資本市場進行融資,支持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手段和金融信貸產品,從而為制造型企業向服務化轉 型提供金融支持。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套相應的風險防范機制,引入風險投資基金,以達到分擔風險的目的。
(唐茂華 作者: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博士后,天津社會科學院城市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