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5日,由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持的“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聯合創新成果展”在中國電子信息安全技術研發基地成功舉辦。來自中央網信辦網絡安全協調局、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公安部第十一局、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規劃科技部、實驗室承建單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第六研究所(以下簡稱電子六所)的領導、理事會成員、技術專家委員會專家,業內重要企事業單位、高校、科研院所的領導和專家,以及電子六所代表共計200余人參加了會議。
當前,我國工業控制系統技術發展與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差距,在高端控制系統領域還不能實現自主可控。在我國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行業,如電力電網、石油化工、核工業、金融等重要領域的控制系統,真正起到控制作用的高端產品大量使用的是國外產品。電子六所所長、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理事長宋黎定表示,“要實現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關鍵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可發現,能夠發現重點行業工控系統存在的漏洞;第二步是可防護,如在工控系統現場加裝防火墻等;最后一步是可替代。我國現在所處階段是可防護。掌握高端控制系統的核心技術,用自主可控的產品替代進口產品,才能真正做到工控系統信息安全?!?/p>
要實現工業控制系統的可替代,技術問題是一個核心。目前國產芯片和嵌入式操作系統的研發都還存在短板。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九研究院第七七二研究所、北京微電子技術研究所所長趙元富表示,我國芯片的設計水平其實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差距還是在工藝制造上。目前生產集成電路的設備基本上是進口的高端設備,制造工藝還不能完全滿足設計水平。中國要發展到可替代階段,工業控制系統微電子的核心技術還有待加強。他透露,借助國家工程實驗室這個平臺,他們正在用自己研制的芯片同電子六所合作開發工業控制系統模塊,已經能夠達到國外進口產品的性能。但是工業控制系統對安全性、可靠性要求特別高,真正做到能夠替代,不僅需要滿足性能要求,還要通過實踐的檢驗,從可用到好用,需要一個不斷驗證改進的過程。
左一:公安部十一局處長 祝國邦
左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九研究院第七七二研究所所長趙元富
左三:電子六所所長、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理事長 宋黎定
右一:電子六所所長助理、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 寇小強
宋黎定所長認為,對于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行業,其控制系統從設計時就需要有國家意識??v觀世界發達國家,對重要行業的工業控制系統都實施國家優勢,國家起主導作用。另外,我國目前在技術上是追趕階段,在芯片和嵌入式操作系統方面的研發需要國家給予扶植和支持。特別,應用環境還需要國家政策方面的支持,進行示范工程應用,給予國產產品證明自身穩定可靠的機會。他表示,我國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目標,真正成為制造強國,在高端領域要做到自主可控,國產化道路一定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工控系統信息安全是個多學科融合的領域,單靠一家努力不可能做到。為了“集智攻關,聯合創新”,國家發改委于2014年1月批復成立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由電子六所承擔建設,2014年12月1日正式揭牌成立。國家工程實驗室作為平臺,創造一個良好的產業鏈生態環境,把芯片、軟件、系統集成、檢測等方方面面的企業、研究院所聯合起來,形成一個合力,不斷提升技術能力和水平。實驗室成立一年來,在產品研發方面,發布了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仿真驗證平臺;完成了國產安全測試機的研發;搭建了集成研發平臺和西門子典型系列 PLC評估驗證平臺,以具有安全技術機制的全國產化的自主可控PLC產品研發為主攻方向,NX系列PLC完成了樣機的研制;開發了安全RTU產品,并已完成基于安全RTU的工控SCADA系統研發;啟動了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統工控交換機的研發。已建設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技術檢測研究室、工控安全系統研究室、軌道交通安全研究室、工業大數據及安全研究室、智能制造研究室5個研究室開展專項研究。參與了工信部智能制造3項標準的編制;參與7項信息安全等保標準的編制。申請通過了CNAS三合一的檢測認證資格證書。同時國家工程實驗室還向公安部申請成為工業控制系統等級保護檢測推薦機構。除了自身加大研發投入外,國家工程實驗室還針對電力電網、核工業、石油化工、水利工程、金融裝備和國防等我國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基礎行業如何開展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的建設進行了調研。
在本次舉辦的聯合創新成果展上,工控信息安全領域的核心芯片廠商、基礎軟件廠商、設備單機廠商、信息安全解決方案廠商等32家理事會成員單位展示了產品及解決方案。
宋黎定所長表示,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將繼續秉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與各理事單位攜手共進,充分發揮專家委員會的技術創新指導作用,匯聚全國同行的力量,共同推進我國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發展。
創新成果展現場
摘自《自動化博覽》2016年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