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網站
鋼鐵和煤炭是去產能的重點領域。國務院出臺《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提出,未來5年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
相比以往淘汰落后產能,此次措施非常嚴格,提出“鋼鐵產能退出須拆除相應冶煉設備。具備拆除條件的應立即拆除;暫不具備拆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鞍鋼股份
山東鋼鐵
除條件的設備,應立即斷水、斷電,拆除動力裝置,封存冶煉設備,并限時拆除。”
為了解決去產能中產生的各種遺留問題,還加強獎補支持,將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引導地方綜合運用兼并重組、債務重組和破產清算等方式,加快處置“僵尸企業”,實現市場出清。
鋼鐵去產能,實現市場出清并不容易。在具體執行中還涉及過剩產能的界定、國企民企的區別、以及政府監管手段的重新設置等問題。帶著這些問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期專訪了全國工商聯中小冶金企業商會原名譽會長趙喜子。
針對正在醞釀的鋼鐵行業去產能,趙喜子分析,“壓縮產能的目標是靜態計算的,如果考慮國內需求下降,出口增速放緩的因素,未來要壓縮的產能超過2億噸。”
他還認為,這次出臺的政策通過獎補徹底消滅過剩產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化解過剩產能過往出現的“春風吹又生”。不過他也坦言,就前期調研所見,在具體細則出臺前,很多企業還是存在僥幸心理,想象這次去產能未來也可以復活。
未來5年應壓縮2億噸以上產能
第一財經日報:鋼鐵產能過剩持續多年,屢控不止。未來5年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的目標能實現嗎,怎么分解?
趙喜子:即使沒有出臺專門意見,到2020年鋼鐵產量也會降到7億噸產能。主要是市場倒逼,鋼材消費已經過了高峰期。
2008年金融危機后,國內就出臺了很多政策化解鋼鐵產業過剩產能。但實際結果不好,在四萬億經濟刺激下,帶動鋼鐵市場需求向上,中國鋼鐵產能 大干快上。到2008年年底,國內鋼鐵產能6.3億噸,從2009年到2013年鋼鐵產能凈增6億噸,2015年已經達到12億噸。
可以說2009年之前鋼鐵產能是合理的。但是地方對鋼鐵廠投資有沖動性,常常會通過新建鋼廠拉動GDP。一般的規律是經濟發展拉動鋼鐵產量和消費,不能反過來靠鋼鐵產能建設帶動經濟發展。
未來5年壓縮1億到1.5億噸鋼鐵產能,肯定可以實現。但我認為壓縮產能的規模不夠,到2020年壓縮2億到2.5億噸產能比較正常。如果未來 5年去產能2.5億噸,鋼鐵產能由12億噸壓減到9.5億噸,屆時設備利用率將達到74%,基本化解過剩產能,鋼鐵價格會回升。如果只壓減1.5億噸產 能,屆時設備利用率為70%,行業仍屬于過剩狀態,價格回升不了,企業也難以脫困。
壓縮產能的效果評價,不只是削減產能,還要看鋼鐵價格是否平衡,鋼鐵企業是否脫困。去產能的思路是,砍掉過剩產能,把有限的資源和環境空間讓給有效產能,促進供給側改革。所以化解過剩產能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要增加有效供給。
日報:未來五年需要壓縮2億噸到2.5億噸產能,有什么依據?這些都是過剩產能嗎?
趙喜子:去產能效果的檢驗標準有兩個,一個是鋼鐵產量的統計,達到目標;二是鋼鐵價格回升,全行業虧損的勢頭得到遏制。這需要在去產能政策執行過程中不斷修正調整目標。
至于什么樣的產能要去,相關部門正在制定細則進行細化。國務院出臺的意見也有說法,概括起來,違規、違法、落后的產能要去掉。這些產能包括環保不過關、能耗不達標、安全生產不達標的鋼鐵廠。
這些標準對應實際情況,就是三種,首先是高爐400立方米以下,轉爐30噸以下的產能,其次是未經批準的違法違規項目,第三是地條鋼產能。地條 鋼成本比一般鋼廠的成本低200-500元/噸,全國高峰時有7000萬噸產能,目前還有大概4000萬噸產能,地條鋼比落后鋼鐵產能還糟糕。
落后、違規違法的產能高峰時在1.5億噸,過去幾年根據工信部統計已去產能9000萬噸,剩下6000萬噸,先進產能過剩9000萬噸,加起來是目標中提的1.5億噸。但是全球經濟復蘇無望,出口增速下滑和國內需求下降會產生新的過剩產能。
2015年我國粗鋼產量8.04億噸,1982年來首次下降,鋼材實際消費6.64億噸,同比下降。出口鋼材1.12億噸,雖然增長較快,但總 的趨勢會逐漸減少。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是人均600公斤鋼鐵是高峰,此后開始下行趨勢,第一個臺階是人均鋼鐵下降到500公斤。
我們通過調研測算,未來每年因為國外市場需求減少回到國內市場的產量在1000萬噸左右,國內鋼鐵消費未來每年將減少2000多萬噸,算上這些 動態情況調整,到2020年要壓縮的鋼鐵產能要超過2億噸,全國鋼鐵產量重新回到6.8億噸左右的水平,鋼鐵行業的去產能就實現目標了。
每家鋼鐵企業都有過剩產能
日報:從數據看,國有大鋼鐵企業日子并不好過,民營鋼鐵企業日子相對好過,去產能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有區別嗎?
趙喜子:從企業財務數據比較,民營鋼鐵企業的日子比較好過。2015年全國重點企業虧損560多億元,其中多數是國有企業虧損的,民營企業虧損額16億元。
雖然從盈利情況看,民營企業日子稍微好過,但是去產能國企民企沒有區別。這里要區分過剩產能和落后產能的關系,歷年一直在淘汰落后產能,但是過 剩產能里包含了先進產能。有些產能的裝備工藝產品都是先進的,但是企業無法盈利,連續虧損,扭虧無望,這是化解過剩產能的難點。
先進的過剩產能主要分布在大型、特大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也有。所以這次就提出,鼓勵企業自動自愿壓縮產能,國家根據壓縮產能情況給予獎補。如果企業覺得產能閑置,生產無法盈利,但不情愿退出,就拿不到對應的獎補。
在各種場合的討論中,很多鋼鐵企業都表態自身有過剩產能,但具體執行時希望其他廠砍我不砍。可以說,所有鋼鐵企業都有過剩產能,沒有一家鋼鐵企業沒有過剩產能。
這次的政策通過獎補落實,更為明確。化解1噸產能給予相應的補貼,獎補幅度估計在每噸300元左右。主要用于職工安置過程中涉及的轉崗培訓、轉換身份的支出。
獎補政策對于國企和民企都是一樣的,但是具體考慮到國企的歷史負擔,補貼標準會和民企不同。
日報:國有鋼鐵企業和民營鋼鐵企業的差別在哪里,為什么財務表現差距大?僵尸企業的出清有什么看法?
趙喜子:僵尸企業是指連續三年虧損,靠輸血度日的是企業。但是具體到實際中情況很多,如果從連續虧損的標準衡量,很多國有鋼鐵企業都算是僵尸企業,但是這些企業供應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高端、特殊鋼材,不可能一關了之。
我建議使用僵尸工廠一詞,僵尸企業容易將公司法人一棍子打死。很多情況是,公司本身情況良好,但是在不同時期建的某個鋼鐵廠可能產品是大路貨,負債累累,無法盈利。這些廠就是僵尸工廠,要出清。
國有和民營企業肯定有差別,國有企業的負擔重,國有企業噸鋼成本明顯高于民營企業。國有企業通常認為民營企業成本低是稅收低,噸鋼利稅民企達到六比四、五比五。國有企業利稅比正好反過來。
民營企業認為是國企利潤低,是管理費用太高,尤其是三項費用:財務費用、管理費用、營銷費用。財務費用主要是融資貸款產生的費用,民營企業貸不到款,國有企業可以貸款,但是行業不景氣時好事變壞事,國有企業財務費用高。
管理費用國企顯著高于民企,國企用于接待、出差等的費用高,比如鞍鋼和沙鋼產能規模大體相同,但沙鋼的三項費用只有鞍鋼的九分之一。人員費用差異也頗大,國有鋼鐵企業人均收入7萬,民營企業只有人均5萬多。
國企和民企體制上差別很大,如果國企能實現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干部能上能下就和民企一樣了。
政府對鋼鐵行業不應干預太多
日報:去產能包括了兼并重組,以往的經驗都是國企擔當整合者角色。鋼鐵行業的并購重組會不會重走這條路,一刀切推動重組?具體標準要怎么衡量?
趙喜子:之前的情況是,沒有一家企業愿意兼并重組其他鋼鐵廠。這次的思路是政府不動,提供政策指導,企業自主選擇。聯合重組或兼并重組,都讓企業按照市場規律運行,政府只要制定好相關標準即可。
但是目前去產能政策主要由地方政府執行,在實際操作中拉郎配是否再現不好說。以前兼并重組成功的只有極個別的企業集團。
政府只要籌集資金,制定好獎補發放標準,然后監管市場并購,按照規則執行政策,就可以了。政府不要再進入市場,強行推動交易。這樣可以避免山西海鑫鋼鐵的窘境,以及虧損的山東鋼鐵吞并經營良好的日照鋼鐵的情況。
兼并重組要由市場推動,比如沙鋼可以兼并重組。但這次的重組是減量化兼并重組,及兼并的產能也要實現減量的目標,兼并減量的企業政府要給補貼。同時在稅收、土地利用上給優惠政策。
日報:現在產能過剩的行業很多都有政府的影子,未來政府對鋼鐵行業的政策應該如何更加有效監管,又不至于干預太多?鋼鐵企業走出去前景如何?
趙喜子:地方政府是產能過剩的主要成因。以往的兼并重組,鋼鐵行業集中度從60%降低到了30%,沒有真正市場化運作。地方政府和部委都不要直接管行業,只要給政策。
鋼鐵企業已經有走出去的,但動作很小,難度很大。國企為代表的鋼鐵企業以往都到國外買礦山,現在都遇到麻煩。
鋼鐵行業產品已經走出去,實現了全球銷售。另外,從工藝、技術、管理等衡量,鋼鐵算是中國的優勢行業,走出去到國外建廠一點問題都沒問題,國外的市場空間很大。通過走出去還能化解產能過剩。
但是,我們調研了解的情況是鋼鐵企業目前資金實力不行,民企和國企處境又有差別。國有鋼鋼鐵企業在國外建鋼廠的案例不多。民企在國外和國內一 樣,很難拿到貸款,影響了在國外的投資和擴張。我們了解,目前鋼鐵走出去的產能大致900萬噸。總的情況是鋼鐵走出去起步晚,風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