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在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綱要中,我們看到了廣泛涉及科技、裝備制造、農業、環保、交通、能源、人才、文化和教育等領域發展方向的重大戰略,這將對中國經濟、社會和民生均產生深遠影響,同時也給我們奮戰在自動化領域的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政府工作報告強化創新引領作用。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啟動一批新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國家科學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培育壯大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持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廣泛應用。加快建設質量強國、制造強國。到2020年力爭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戰略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面對經濟增速放緩、環境問題等,各發達國家均想盡辦法。我國把產業升級視為經濟轉型的重點,新興產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未來。新能源汽車與無人駕駛技術、智能制造、節能環保、新材料、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將是發展重點,自動化企業如何助力新興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審時度勢,還要深練內功。
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態環境。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今后五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下降23%、15%、18%,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特別是治理大氣霧霾,需要持之以恒。在自動化企業中,能源管理方面已經有很多企業有成熟經驗,關鍵是與企業在合作模式上如何創新,像西門子的“節能效益分享”業務模式就值得借鑒。自動化企業還應關注國家關于國企改革和PPP模式推進的相關政策,從中抓住機會點。
國家政策不斷向互聯網領域傾斜,“互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將率先啟動。對于自動化企業來說,基礎設施類軟硬件將是布局方向,同時帶來的工控系統信息安全問題將會引起國家、企業的高度重視。
當前發展中結構性問題愈加突出,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突出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做減法,又做加法,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使供給和需求協同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從生產的角度看,供給側改革對于傳統工業制造業企業沖擊將會比較大。自動化企業如何解讀供給側改革,并助力工業制造業企業順利轉型調整,也是必須思考和需要做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