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科技部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批重點專項2016年度項目申報指南,標志著備受期待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正式啟動。
國務院于2014年部署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改革,計劃在2016年底前完成改革主體任務,將原有的100多個科技計劃整合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基地和人才專項五大類,以去除科技計劃管理“九龍治水”條塊分割等弊端。作為五類計劃中最早啟動的改革,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擔負著為其他4類計劃改革“架橋鋪路”的重任,因而備受關注。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批重點研發專項包括“納米科技”“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等9類。這些項目是如何形成的?新啟動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有哪些創新亮點?圍繞這些問題,《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科技部、財政部相關負責人。
聚焦國家戰略
科技部副部長侯建國介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整合了原有的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專項,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管理的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以及有關部門管理的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內容。在項目形成機制上,緊密圍繞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互聯網+”等國家戰略,廣泛征集各部門、地方、行業協會、企業等科技創新重大需求,共同凝練形成8個方面62個任務方向。共有50多個部門、20多個行業協會及相關地方參與各個實施方案的整體規劃。
在重點專項論證布局上,充分發揮特邀咨評委的咨詢評議作用,以及部際聯席會議決策機制。特邀咨評委委員、大同行專家和小同行專家相結合的咨詢評議方式,既確保重點專項任務與國家戰略保持一致,又從專業和細分的視角出發,保證重點專項技術路線的科學性和先進性。通過部際聯席會議決策,形成了59個重點專項的總體布局和優先啟動36個重點專項的相關建議。
在專項目標任務設計上,則體現了全鏈條設計、一體化實施的特點。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各重點專項的任務目標體現出較強的整體性,上下游部署和橫向布局的任務不是簡單“拼盤”,而是相互關聯、有機銜接,具有“不可剝離性”,改變了原來按照不同研發階段分頭支持的做法,實現上下游研發活動間的快速傳導和相互促進。
強化公開透明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在指南編制和組織申報上,更加體現服務意識、尊重科研規律。比如,采取“預申報書+正式申報書”的“二步”申報評審方式,即先提交3000字左右的預申報書,待首輪專家評審后,遴選出3至4倍于擬立項數量的項目,再請申報者提交詳細的正式申報書。這一舉措將極大減輕申報者負擔。同時,在同一指南方向下,如有不同技術路線、均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申報項目,可以擇優同時支持,在項目執行中按期嚴格評估。
本次計劃的一大亮點是改變了過去由部委管理具體項目的做法,轉而委托7家專業機構負責從受理評審到驗收的全流程管理。據了解,首批7家專業機構正加快進行全面改建,為項目申報評審打好基礎,這7家專業機構中,4家是科技部下屬事業單位,另外3家分別屬于農業部、工信部和衛計委。
在信息公開方面,發布重點專項申報指南時,同步公布指南編寫專家組名單、形式審查條件要求、形式審查責任人等,力求在項目管理源頭就公開透明、責任明確。同時,整理了項目申報常見問題答疑,將與指南一起公布到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上,方便申報者查閱。
在專家回避制度方面,特邀咨評委委員及參與重點專項咨詢評議的專家不能申請本人參與咨詢和論證過的重點專項項目;參與重點專項實施方案和年度指南編制的專家不能申請和評審相關的重點專項項目;項目評審專家在遴選和具體評審中,也嚴格執行相關回避條件和要求,將“運動員”和“裁判員”徹底分開。
提高資金效率
“這次改革不是簡單地減少項目,而是在整合過程中,建立更加高效的立項、評審、驗收過程,真正提高科研資金的使用效率,增強我國創新的源頭供給能力。”侯建國說,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改革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尤其是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全鏈條地放在一起,如何一體組織、分段實施、分段評價,仍需要不斷探索。
政府不再直接管項目,而是在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上依托專業機構管理科研項目,這是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那么,專業機構是否具備這個能力呢?科技部資源配置與管理司司長張曉原告訴記者,這7家單位對項目管理并不陌生。因為原來在司局管理項目時,這些機構都提供過支撐,做了很多具體工作。“希望將來這些機構盡快地剝離跟項目管理無關的職能,更加專業化。”張曉原說。
“我們不會因為科技計劃的調整改革而減少財政對科技的投入。”財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長霍步剛強調,“在科技計劃管理改革過程中,會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數額會大幅增加”。另外,會加大對高校和科研院所穩定經費的支持,以鼓勵他們自主研究,尤其是年青科研人員的自由探索。
摘自《經濟日報》